良渚(1/2)
良渚
小悠:“大姑,你在看什么?是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啊?”
大姑:“你看这三张图,觉得像吗?”
小悠:“外形看着像是一个地点的图片。前面这两张应该是遗址实拍图,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是已经开始挖掘的,一个则是没开始考古发掘时的地貌图;而最后这张则是应该是利用电脑技术合成的遗址还原效果图。大姑,我说得对吗?”
大姑:“第一张图,你说没发掘的遗址图,是撒哈拉之眼;第二张图,你说的已经开始考古发掘的遗址图,是良渚遗址;第三张图,确实是电脑合成的效果图,但却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小悠:“隔这么远呐?”
大姑:“是的!”
小悠:“大姑,你翻看这些图是为什么,难道,你怀疑?”
大姑:“是的!我怀疑‘亚特兰蒂斯’的故事说的是‘良渚文化’!”
小悠:“可是跟‘撒哈拉之眼’有什么关系呢?”
大姑:“没什么关系,只是看到网上有人推测‘撒哈拉之眼’就是‘亚特兰蒂斯’,所以我翻出来比较一下而已。”
小悠:“但确实‘撒哈拉之眼’跟‘亚特兰蒂斯’看着更像。”
大姑:“有没有可能,‘亚特兰蒂斯’的复原图,是以‘撒哈拉之眼’为原型制作的,所以才更像呢?毕竟‘亚特兰蒂斯’谁也没亲眼见过!”
小悠:“有可能!但是大姑,你怎么将 ‘亚特兰蒂斯’与‘良渚遗址’联系在一起的呢?”
大姑:“我们先来看看‘亚特兰蒂斯’的传说。”
小悠:“好的!‘亚特兰蒂斯’记载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关于‘亚特兰蒂斯’毁灭的过程,是这样说的:‘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即圣经中的大洪水),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所以大姑,‘亚特兰蒂斯’的事发生在一万年前,跟‘共工触山’的时间上对不上呀!”
大姑:“我们先把时间放一边,看一下具体描述,这一段‘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
小悠:“突然?圣经的洪水是大雨下了40天,这就跟圣经的洪水不一样了,反而更符合‘共工触山’。”
大姑:“你一边看着世界地图,一边听着柏拉图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描述:‘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
小悠:“直布罗陀海峡的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就是在欧洲西边的岛,还是大岛,难道是冰岛?”
大姑:“就不能是更大一点吗?比如美洲大陆!”
小悠:“那这岛确实够大哈! ‘那些岛屿的对面,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所以亚特兰蒂斯王国在美洲大陆的对面,而美洲大陆的对面,还真就到了咱们神州大地了!
但是大姑,亚特兰蒂斯(At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也就是说在欧洲的西边,咱们在东边,欧洲人一向管我们叫东方大国,地理位置不对呀!”
大姑:“地球是圆的,你刚才‘对面’又‘对面’的,是朝‘东’找对面,还是朝‘西’找的对面呢?”
小悠:“朝西找的,可是‘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大姑:“我是这样想的,在‘共工触山’之前,美洲大陆很多地方其实在海平面以下,其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大岛带很多小岛。
我猜测,以前整个地球大陆的海拔都比较低,且海洋的水深也不太深,于是通过水道可以连成一片,也不需要太高超的航海技术就能通达全球各地。
‘共工触山’之后,地核受到了外力影响,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导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于是整个地球外层的地形地貌都受到了影响。
主要的变化方向应该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心,整个地势被擡高了,而在‘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球面的另一面,也就是地球的另一端,则是凹进去了,地势变低了,形成了大片洼地,水流聚集,成为汪洋。
整个情形就像是吸一个球形的果冻,吸的这一边拱起,而另一端则下陷。”
小悠:“吸果冻?‘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的地球另一端,我拿个地球看一下,巧了,还真是海洋,一大片海洋——太平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大姑:“‘共工触山’之后,美洲大陆的陆基擡升,以前的水面变成了陆地,而小岛就成了山峰,整个美洲大陆浮出了水面,阻断了欧洲人向西通向我们神州大地的水路,于是就‘变成了船无法到达的地方’!”
小悠:“大姑,您的意思是,‘共工触山’之前,全世界是一片江南水乡的气象,可以划着小船到达?您也太敢想了!”
大姑:“还有更敢想的,你看这张图。”
小悠:“这是山海经地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