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山(2/2)
小悠:“先说说你为什么觉得是吸出来的呢?”
大姑:“神话!”
小悠:“神话那么多,你说的是哪个?”
大姑:“共工怒触不周山,听过吗?”
小悠:“听过!‘共工怒触不周山,又名共工触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四大之一,神格很高哦!
根据西汉《淮南子》中的《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意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淮南子》虽然成书于西汉,但是‘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这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了!大姑,你是觉得‘不周山’就是‘珠穆朗玛峰’吗?”
大姑:“不是。”
小悠:“啊?我正想说,有人考证,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而昆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而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总之两者挨得蛮近的。”
大姑:“我的意思是,我提到这个神话,不是为了‘不周山’,而是为了引用神话中关于自然现象发生变化的记述。”
小悠:“变化?自然现象?”
大姑:“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动,江河泥沙向东南角流去。”
小悠:“这是神话中最后一段:‘(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大姑,为什么只选取这一段呢?”
大姑:“我认为‘星月西北沉,水向东南流’是当时古人亲眼所见,而‘天塌地陷’则是古人根据对这一现象作出的解释,并由此创造出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小悠:“嗯!符合逻辑!”
大姑:“而且我认为,古人能为此创造出一个神话,说明这一现象是突然出现的,跟以往不一样的,所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会是什么事呢?肯定不是‘共工怒触不周山’,那会是什么呢?”
小悠:“是什么呢?”
大姑:“能让日月星辰看起来向西北移动,会是什么变化呢?小悠,想想我们之前一起学过的天文知识!”
小悠:“我想到了——转轴倾角!地球转轴的倾斜角度发生了变化,于是地球上的我们就觉得‘日月星辰’朝与转轴变化相反的方向移动——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塌了’!”
大姑:“嗯!”
小悠:“那水流的变化,则有可能是地势高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可能是西北方向的地势被擡高了,于是导致‘水向东南流’。”
大姑:“嗯!我还觉得,这一现象一定是跟以前不一样的,是突然出现的。”
小悠:“对!这个神话的内容显然是一个突发事件,只有突然发生的现象,才会令古人创作出这样的神话来解释。”
大姑:“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我觉得就是那个时候产生,那个时候的人类已经可以创作神话并将之流传下来,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智慧。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发生的板块飘移相撞,时间离我们太过遥远了。”
小悠:“对哟!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元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还不够6500万年的零头。”
大姑:“什么样的力量能让地球的转轴倾角发生变化呢?”
小悠:“引力!上古时期,一颗神秘的星星,从地球上空略过,它带来的巨大引力‘弹了旋转中的地球陀螺’一下,于是地球的转轴倾角发生了变化。”
大姑:“而这个‘天外来客’当时经过的地方,可能正是现在的青藏高原上空。”
小悠:“那块地皮就被这股引力抓了一把,抓出了‘青藏高原’,连带着整个‘西北’都被拉高了,导致‘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而且一颗星星在西北上空划过,带着长长地火焰尾巴,多像一个冒着怒火的神在那边飞——看!神在天上飞!
神为什么在天上飞?因为他要去撞山!
神为什么要去撞山?因为神很生气!
神为什么生气?因为抢位子没抢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