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渔业强国从七零开始 > 知青

知青(2/2)

目录

徐夏想了半天都没弄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宁文也是一问三不知。

该不会在哪里得罪了孟珏自己却没察觉吧!

不过这点小困扰很快就被徐夏抛之脑后,反正从认识孟珏那天起,他就是别别扭扭的一个人,谁知道现在又是怎么了。

孟珏不搭理她,徐夏也乐得清闲。

因为现在不仅阳高的课业变得更加繁重,连解放大队的事也愈加复杂了起来。

自打上回牡蛎养殖一举成功,顺利卖得了好价钱,宁富田不光给队里添置了几条机帆船,还给每艘船都安装上了制冰设备和冷藏库。

徐夏周中在学校上课,周末回家还要给船员们讲解制冰理论和冷库管理,一天也不得休息。

这下解放大队每次出海,就不再是孤孤零零两艘了,而是浩浩荡荡由十艘船组成的船队。

牡蛎养殖赚了大钱,不用宁富田挨家挨户去宣传,大家都蠢蠢欲动,自告奋勇要加入。

在徐夏的建议下,大家先将原来的海塘加固,又重新修建上了进出口水闸。

这还没完,徐夏又绕着解放大队筛选出一批自然条件适宜、水流通畅的泥沙地作为新的育苗基地,解放大队至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牡蛎养殖大赛。

原先挨着队部食堂的简易加工作坊也扩建成了一座带有冷冻库的海产品加工厂,附近出海的大队都会把捕捞来的东西运到解放大队来加工。

解放大队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家家户户都将原来简陋的草房推倒,买来红砖,在原址修起了砖瓦平房。

翻过年时间很快来到了8月,徐夏没能等来恢复高考的确凿消息,反而迎来了毕业后上山下乡。

许老师坐在讲台上,念一个学生的名字,就上去一个人领自己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通知书》。

“余方。”

“莫晓云。”

……

念到宁文的名字,她咚咚咚跑上去,竟领下来了三张,顺手就分给了徐夏和赵晓莹:“喏,你俩的。”

原来他们三人分到了一处。

徐夏低头看起了《通知书》上的内容。

只见发黄的纸张上印着一排排铅字:“……你遵循伟大领袖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已被批准去渔阳公社参加光荣的社会主义建设……”

“恭喜呀,你们终于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隔着一条过道的刘大志语气不善,一张嘴就开始放屁,“以后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来县里了。”

今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松动了许多,不同于过去必须去农村、农场或建设兵团,可根据家庭情况务工或务农。

像刘大志,他不愿意上山下乡吃苦,他爸就在单位办理了内退,让他去顶岗。

赵晓莹过去户口在公社,按照政策就是回渔阳公社插队,不再用长途跋涉远赴外省。

而徐夏同宁文这种本就来自农村的,自然也是回到原籍当知青。

徐夏三人此时正在座位上热火朝天地讨论回队里会被分配什么工作,猛然听见刘大志的冷言冷语,齐刷刷翻了个白眼,半点没搭理。

刘大志见三人不说话,更得意了,昂起头提高了声音:“要我说,你们学习那么努力有什么用,又不能去读大学,还不得当农民!”

临近毕业这几个月,刘大志见高考无望,彻底放弃了学习,面对每日废寝忘食学习的三人组,不是阴阳怪气,就是冷嘲热讽。

他这话虽然不好听,但也没乱说。

徐夏她们过去学农时被叫学生仔,现在下乡去务农就是真农民了。

“农民怎么了?没农民你早晚饿死。”宁文不服气地小声反驳。

刘大志洋洋得意,晃着脑袋正打算接着往下说,黑板上方的小喇叭突然响了起来,一阵嘈杂过后,传出了教导主任李文平的声音:“同学们,好消息!特大好消息!”

刚才还闹哄哄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这还是他们头回听到古板严肃的李文平说话这么沉不住气。

许老师发完《通知书》口干舌燥,正举着茶杯咕咚咕咚喝水,直接这几声“好消息”吓得一哆嗦,喉咙里呛得了一口水,顿时剧烈地咳嗽起来。

兴许是察觉到自己言语的不妥,小喇叭安静了一会儿,李文平清了清嗓子:“今天的《阳县早报》送来的有些晚,有篇文章是关于高考的,我给大家简单读读……不管招多少大学生,要坚持考试制度,尤其是重点学校……”

一时间,教室里仿佛一个油锅,瞬间炸开了花。

这短短的几句话代表了什么不言而喻。

这是真的要恢复高考了,终于让大家等到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