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1(2/2)
哥哥笑了,“目前肯定是只陪不赚的买卖。地球上铁矿也还有这么多,尽管贫矿不少,但不管怎样综合成本肯定比到火星上炼铁低太多了,谁会去火星找铁矿呀。更何况,有一些小行星完全由纯铁构成,说不定直接牵引一颗过来成本更低。”我惊讶的看着哥哥,“目前我们有这个能力吗”哥哥点点头,“如果有四五艘5000吨级的宇航飞船同时工作,应该能够把一些不大的小行星推离轨道。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先打洞然后用核弹炸成几块。”我笑了,用嘲笑的口吻说道:“你这不是派舰队到非洲蚂蚁山去消灭细菌吗且不说成本问题,被放射性沾染的铁还能用吗”哥哥挠挠脑袋,“一时疏忽,没想到这点。”我跟着笑了,突然我有了个想法,虽然把铁质小行星牵引回火星炼钢没意义,但是牵引到火星轨道,然后再改造成空间站可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小行星再小也是成百上千万吨的,比我们用飞船一点一点从星球表面发射大方多了。我又问道,“火星上不会什么重要矿产都没有吧”哥哥笑了,“怎么会呢,一个外星球总有一些矿是我们地球上没有或者特别稀少的。说不定我们所说的稀有元素,在火星上是丰富元素呢。”
不管火星上有没有高价值矿产,火星移民现在已经是看得见日程表的事情。尽管火星环境恶劣,巨型沙尘暴能覆盖整个火星,空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而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类征服它的勇气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既然有水,那么氧气也就有了,有了水和氧气,人类就有了生存的基本。而且人类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但人类可以改变环境让它来适应我们呀。目前一种最实用的火星移民方式就是,建立全封闭式的移民城市,在城市内种植藻类等造氧植物,用人造光源保持城市温度,同时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虽然具体实现还有很多难题,但这毕竟是一种用目前技术可以实现的大规模移民方式。
2019年元旦伊始,喜讯一个接着一个。继在火星发现大量水源后,“中华”号在穿过小行星带时发现了一个高价值小行星。这颗直径6公里的小行星综合密度竟然达到129初步分析,这颗大陨石含有大量的铂,金,锇等重金属元素,要知道这些金属在地球上都是极其稀少昂贵的,按地球物价估计,这颗大陨石的价值高达数十万亿美元,简直是个名副其实的大金元宝。当然真正开采出来后,估计地球上这些重金属会贬值,但这颗大陨石仍不失其巨大的开采价值。除了这个意外发现,在小行星带穿行时,“中华”号进行了实弹射击,验证最新研制的跟踪探测系统精度和战略激光炮的威力。在实弹中,“中华”号上“龙泉1型”舰载激光炮在300公里距离上用35炮击碎了一颗直径大约100米的陨石。在800公里内对直径500机动不剧烈的目标攻击命中率达到95以上,同样的目标,在1200千米距离上命中率为75,在1600千米距离上为30,超过2000公里攻击命中率低于5。
由于我中央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使我有机会知晓这些重要试验参数。看了这些数据,我不由得想起了大炮巨舰这几个字。2452吨并不大,“龙泉1型”也不是最好的舰载激光炮,但它的攻击力仍然是恐怖的。至少在人类找到能够抵御激光的攻击之前,激光炮在以后的太空战中将傲视一切。1000公里上85的命中率足以让任何对手心惊胆战。而相比无可防御的激光炮,太空导弹要飞过1000公里距离怎么也需要好几分钟。面对有充分预警时间的战舰,数量稀少的太空导弹能发挥什么作用值得商榷。
这一连串的好消息让中央更加渴望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中央第一次用了命令的形式,将月球工厂的设备分包给几个公司,派专人坐镇工厂,他们得到的命令是无论用什么办法,必须在五一之前把图纸上的设备变成实际的东西。总装备部也派了一个上校坐镇龙城集团,吃住都在车间,我到车间视察的时候,他对我说:“陈总,贺部长说,如果你这个副主任还想继续干下去的话,就给我在五一前把地月运输飞船军用搞出来。”
3月下旬,高能物理中心梁耀华教授经过四年潜心研究,提出了“高激发态电子的亚稳定性效应”理论,比较圆满的解释了3999常温超导的强导电能力和磁场特性。当然由于3999极高保密性,梁耀华教授的这篇文章公开发表之后遭到科学界一致批评,因为目前没有任何实验能够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梁耀华只得在一边苦笑的同时,一边求助于国内高能物理界的权威黄河教授。事实上除了3999,梁耀华也不知道他一手炮制的理论到底有什么用途。听完梁耀华的讲解,黄河在自己的大烟斗上点了一支烟,一言不发。黄河教授一直从事光电池的理论研究,中天太阳能公司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改进的生产线,成功的把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从30提升到最高324,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这是五年前的事情,但到这里研究就进入了瓶颈。黄河教授意识到除非理论有所突破,否则光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只能到此为止了。这也是他这几年一直在干的事情。黄河接连吸了三支烟,才抬起头说道:“梁教授,我不能断定你的理论是否正确。不过也许我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梁耀华一听,兴奋的说道:“那好极了,黄老,我能参与到实验中吗”黄河笑笑:“你要不来,我的实验谁提供理论指导哇”
两位年过半百的老科学家说干就干。经过交流,梁耀华才知道黄河准备用太阳能电池来验证他的理论的正确性。黄河把助手都叫了过来,几个人捣鼓了大半个月,终于弄出了几块一米见方的太阳能电池板。不过这些电池的使用与普通太阳能电池有所不同,它要先在电池两端施加横向高压电场,使得部分电子处于激发态。实验在一个阴暗的早晨开始了。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刚刚合上电场开关,只见原本黝黑的电池板表面突然冒出绿光,然后轰的一声,整个电池板都燃烧起来。黄河惊讶的看了梁耀华一眼,从他眼中也看到了相同的惊讶。检查了部分装置,减低了初始激发电压,黄河决定再试一次。这一次他们看到了淡淡的红光,在十秒钟后,电池板再次被火光笼罩。
这十秒的测试记录出来后,黄河和梁耀华两人再次被震惊了。电能采集回路和激发电源回路根本不曾有电流流过。也就是说,让电池板着火的能量完全是电池板本身产生。这需要多少能量黄河大概估计了一下,如果光电转化效率低于60,所获得的电能根本不足以让电池板燃烧起来。到这里,黄河激动的说道:“梁教授,我们成功了你的理论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是电能的收集方式。”
两位科学家都兴奋异常,决定一鼓作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