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2)
林如海双手负在身后,清俊的脸上露出些许讽刺的笑意,“好个佛不渡我我自渡,我佛慈悲,大师不去普度众生,却偏来与我过不去。”
贾滟听着林如海和癞头和尚一来一回,便知林如海不信神佛,她微微一笑,伸手过去捏了捏林如海负在背后的手掌。
林如海:“……”
林如海顿时哑火了。
贾滟见他不说话,便笑着问癞头和尚,“大师,您说既生变数,必有祸患。若是大难不死,引起此后种种变数,与你所言的一众风流冤家了断公案有何影响?”
癞头和尚:“无甚影响,此生公案此生了。”
贾滟有些意外,调侃笑道:“如此说来,大师也是天上之人。你们这些前世当神仙的,下来了断公案都是这般随心所欲的吗?”
她还以为在太虚幻境里十二金钗正册、副册里的女性,不管过程如何,结局总是注定的。
“天道四十九,犹有一线生机。荣华富贵也好,穷困潦倒也罢,最终不过泉下泥销骨,殊途同归。”
癞头和尚说完,飘然而去。
世人谈神仙,都说神仙万般好。
谁知神仙也有神仙的烦恼,譬如像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的这些人,当神仙当久了,便觉寂寞,彼此之间又有什么情感郁结五内,非得要到人间来了却所谓的风流公案。
说到底,还是觉得人间有情,想到人间来玩。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倒是天上人间都如出一辙,冷眼旁观。
贾滟看着癞头和尚离去的方向,神情有些恍惚。
林如海见了癞头和尚,嘴上不说,心里只觉得晦气。
他眉头微蹙,跟贾滟说道:“三年前与这和尚一起到府里的,还有一个跛足道人。两人说话,三句不离出家修行。”
三年前,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一起到林府。
和尚说林黛玉的病是天生的,如果不出家,只能待在家里,终身不得见外人,不流泪才不会是薄命之人。
道士说林如海虽命中有子,但注定不会有后。林绛玉在林府,能陪伴父母三年,已是他此生功德圆满。若想林绛玉能多活些时日,在三岁之前,不得离开林府半步。
贾敏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贾敏在世时,林黛玉很少见外人,林绛玉更是从未离开过家里。
但林如海对这两位出世之人的话,没多往心里去。
“子不语怪力乱神。”
林如海站在贾滟身旁,声音徐缓冷静,“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皆为名利往来。人的一生应当如何,一是出身,二是人为,两者缺一不可。唯一能由天注定的,除了生死,再无其他。过程如何,却非是这些所谓的出世之人能左右。”
若果是为了能长命百岁,抛却人间的一切,长伴青灯,何苦来人间走一遭?
贾滟听了林如海的话,深以为然。
“即使这位大师说的是真话,我也不会跟他去出家的。”
贾滟侧首,笑着看向林如海,“出世之人,喜欢说什么四大皆空,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但我是入世之人,让我天天长伴青灯敲木鱼念经,只会让我死得更快。”
人活一辈子,最后都是一场空。
那么活着的时候多享受些又何妨?
出世修行的人固然心智坚定,但入世享受人间烟火的人也没什么过错。
贾滟觉得自己是一个需要人间烟火的人。
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修行,她表示理解,但不会去做。
她扯了扯林如海的衣袖,擡眼看去,两人已经要走出桃花林,桃花源的石碑就在前方不远处。
四合院的周大嫂子正在带着她的几个孩子在门口空地处摆弄刚砍回来的竹子,旁边还摆放着一小堆新鲜的春笋。
林绛玉和云起两个小男孩坐在旁边的一张板凳上,两人托着腮看着周大嫂子和几个孩子忙活。
贾滟的目光落在前方,跟林如海说:“比起跟出家人的修行,我还是喜欢这些人间烟火。人出生只有门第之别,其实并无贵贱之分。贵族子弟自小通读四书五经,才华横溢很优秀,但是这些农家孩子自小会煮饭生火,编织各种各样的东西,难道不优秀吗?”
人生的修行并不是远离人间烟火,七情六欲,而是在人间烟火中认识到众生平等,有所为有所不为。
林如海看向贾滟,忽然笑道,“我忽然发现自己过去做错了一件事情。”
贾滟正想问林如海做错了什么事情,坐在四合院大门处的林绛玉已经发现了他们。
林绛玉到了乡下地方,就宛若脱缰野马,他干脆站在板凳上,向贾滟和林如海吆喝——
“父亲,太太!快来快来,周大娘和姐姐们要劈竹篾给我们编蚱蜢!”
林如海见林绛玉那活像是猴子似的模样,无奈道:“这小东西越发的无法无天了,回去后,你还是得管着他些。”
贾滟不以为然,“他如今这样不好么?我瞧他还是很可爱懂事的。”
林如海:“慈母多败儿。”
贾滟忍不住横了他一眼,哼笑道:“天下乌鸦一般黑。我还以为老爷与旁人不同,谁知竟也是个孩子不成功,便归咎于母亲之过的父亲。”
明眸善睐。
林如海只觉得贾滟那一眼横过来,不像责怪,倒像是带了几分娇意的嗔怪。
他心头微动,笑道:“你以后还是别瞪人了。”
贾滟已经离开他身旁,走向林绛玉。
林绛玉见贾滟过来,拉着她的手开始碎碎念。
呱唧呱唧,一直说个不停。
林如海被儿子吵得有点脑壳疼,进去看林黛玉在忙什么。
林黛玉正在庭院里摆弄几个花瓶和小缸子,棣棠和雪雁在旁边安静伺候着。
林如海走过去,只见几个花瓶和缸子旁边有一个小竹篮,是方才夏堇拎去桃花林的篮子,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
林黛玉正在摆弄其中一个缸子,见林如海过来,站起来笑着喊了一声父亲。
林如海见到女儿的笑容,不由自主温柔了眉眼,走过去问道:“玉儿在忙什么呢?”
林黛玉指向其中一个小缸子,笑着说:“昨天裴哥哥给了我一块鹅卵石,春兰说这些鹅卵石要养在水里才好看,我便问周大娘要了一个缸子来布置一下。”
底部是小指大小的白色碎石,那些碎石平时在河床上冲刷过,表面光滑,碎石上有一块半个掌心大的鹅卵石,色泽温润。
小小的缸里,水清见底,还有几根水藻在其中,两条小锦鲤在水里悠然地摆着尾巴。
布置得倒是有模有样。
松月拿了一张小马扎给林如海,林如海接过小马扎,撩起衣摆坐在林黛玉身旁,十分接地气。
林如海笑着问女儿:“春兰是谁?”
林黛玉神色开怀,声若黄莺,“是周大娘家的二丫头,跟我一般大,碎石头和锦鲤都是她去河里给我找来的。”
林如海听着女儿的声音,觉得她好似长大了一些。
已经七岁,该要和弟弟分开住了。
林如海想起不久前贾滟嘀咕着闲云阁怎么安排,贾滟想让两个玉儿先住到明雪堂的两个厢房,一东一西,姐弟俩各占一间。
闲云阁不管是给哪个玉儿住,都是要重新收拾收拾的。
林如海伸手摸了摸女儿的秀发,笑着问:“玉儿这个月已经满七岁了。”
林黛玉听了,抿了抿唇,问父亲:“我满了七岁,就不能请先生来教我读书了吗?”
“倒不是。”
林如海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很好耐心地跟女儿说道:“贾先生是进士,曾经是府尹,让他来当玉儿的老师,学问是足够的。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当一个西宾并不是贾先生所求,所以我就让他去了。”
林黛玉对贾雨村即将要离去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有的人是天生的诗人,林黛玉便是如此。
她的学问当然不比经历过科举考试的父亲和贾雨村,但诗才是天生的,一点就通。
如今她写的诗已经让贾雨村赞叹不已。
读书的事情,有了基础自然就可以自学,更何况府里还有一个胸怀眼界并不输于旁人的贾滟。
因此林黛玉听了父亲的话,点点头,像个小大人似的,“理应如此。”
林如海莞尔。
林黛玉布置好放着鹅卵石的小缸,转向小竹篮的方向,取了一枝桃花出来插在一个白瓷的花瓶里。
桃花一枝独秀。
林黛玉吩咐旁边的棣棠,“给桃花洒点水珠,放在太太和老爷的屋里。”
棣棠上来将花瓶和桃花取走。
林黛玉这才跟父亲说:“四书五经先生都教过我了,平日我可以和太太一起读书。若是以后有不懂的学问,可以请教父亲或是弟弟的业师。”
“弟弟的业师?”林如海有些好笑地重复女儿的话,与她说道:“弟弟的业师还没影儿呢。他与你不同,随他再这么猴着玩些时日。”
“有什么不同呢?旁人只说我从小聪慧,可弟弟也不笨。他已经跟我一起背了百家姓和千家诗,能识得不少字了。”
林黛玉手里拿着一枝野花比划着。
林如海给她递了剪刀。
林黛玉接过剪刀将花枝剪短,然后跟父亲说:“太太常去闲云阁教弟弟认字,遇上逢年过节,或是有客人来的时候,太太有点太累了。”
林如海却没接女儿的话茬,笑着说:“你的外祖母十分想念你和弟弟,你们想去外祖母家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