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喜相逢 > 第 12 章

第 12 章(2/2)

目录

“确实如此。青云虽身陷囹圄,却也分得清轻重缓急。事关朝廷大事,我怎敢轻忽?”顾青云面色清淡,语气却含着一股坚定。

戚彦昭心下稍安,能说出这番话,并协助官府抓捕疑犯,即使对方目的不止这些,也能证明此人并非奸细。

只是事关军机,审讯结果并不好同眼前书生言明。于是戚彦昭话锋一转,问起了其他:“我观你身手不错,招式也有些军中作战的痕迹。可有想过,日后弃文从武?若有想法,大可来找我,我给你介绍个好去处。”

一旁的秦知县被戚彦昭横了一眼后,再也不敢随意插话,只能闲在一旁就着茶水咽下心中苦闷。冷不丁听见这话,口中茶水差点喷出来,一时吞也不是,吐也不是。

秦知县脸上神情复杂难言,既羡慕对方能被当朝皇子看重,又同情对方要忍受四皇子的胡乱指派。只是殿下唉,自成宗后,朝廷中武官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若不是中原边境还有蛮夷在虎视眈眈,恐怕那些武官都要辞官归乡了。常人不知你的真实身份,听到这话,怕是会觉得折辱吧!

顾青云倒不觉得冒犯,大抵是清楚这人本性,即便遭到拒绝,他也不会迁怒:“公子慧眼果真洞察秋毫,青云的招式乃是一位退伍老师傅所授。承蒙公子厚爱,只是青云虽才疏学浅,却也心藏宏愿,总盼着能效仿先贤致君尧舜。”

戚彦昭见状,暗叹可惜,不再强人所难:“好吧,既如此,那就恭祝顾茂才能够得偿所愿。对了,这次剿匪有功,你有什么想求的?可说来听一听。”

秦知县见他们终于开始论功行赏,于是见缝插针道:“公子有所不知,咱们县衙有规定,凡是见义勇为智擒山贼者,可论功劳大小赏赐不等数额金银。此次剿匪,顾茂才居功至伟,所以下官和师爷商议了下,愿出赏银两百两,还望顾茂才不要推辞。”

戚彦昭不禁蹙眉,抓住的几个劫匪意义重大,怎么就值这点银子?秦知县见他面露不满,心中忐忑,这个数额,还是看着四殿下的面子所定,寻常人抓住山匪也不过三五十两银。那要不,再加一百两?

知县顾不上肉疼,正要开口,顾青云推辞道:“谢公子与大人好意。青云自读书之日起,便被夫子教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2】.眼下只是尽了应尽之责,若是接受奖赏,恐受之有愧。”

戚彦昭纳闷得挠挠头:“这有什么好羞愧的?本就是你应得的,读书人都这么迂……咳,矜持吗?”

秦安咳嗽两声,咽下喉中笑意,帮着劝说道:“公子说的是。顾茂才放心,依照你的功劳,封赏本就是应有之义。”

顾青云踌躇半晌,佯装被说服,面露羞愧道:“既是公子与大人好意,那青云便心领了。学生不敢收受赏银,只想借着此次功劳,请求大人法外开恩。”

秦安听了这话,停顿片刻才问道:“什么事?可先说来一听。若是于家国法度无碍,本官定会考虑。”

顾青云面上一副无奈之色:“此事还因学生表弟而起。学生听闻他于几日前在街头同人起了冲突,现被关押县衙监牢,至今已有三日,还请大人网开一面,青云日后定会约束表弟言行,再不敢犯。”

秦安本以为是什么难办之事,听闻此话稍稍放了心。本朝律法有言,凡于闹市聚众闹事者,轻则杖责,重则羁押。若是性质不算严重,一般关个三五天,等家人交了罚金,便可领人回去了。于是他招来师爷,问及此事因果。

师爷翻开卷宗,却愣住了,这事,似乎有些不对劲?不过两位贵客还等着回话,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回禀公子、大人,卷宗上显示着确有其事。这位祝筠笙公子,至今已在监牢呆了近六天。依照他的罪行,这惩处也足够了。”

秦安立刻听出师爷的言下之意,人已经被关押了近六天,他可不信这中间没有亲属过来领人,至于是拿不出足够的银子还是被衙役刁难,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对于底下人那些事,只要不是太过分,平日里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纳上来的罚赎,有一大半都是进了他的口袋。

为避免节外生枝,秦知县立刻应道:“既然是依法行事,那便即刻放人吧。”

顾青云当即谢道:“谢大人开恩,青云感激不尽。”

戚彦昭惦记着审讯之事,不耐烦听他们寒暄,拍板道:“好了,既然这事有法可依,那便不算是恩赏。所以这赏银,你还是得接着,“子贡赎奴 ”的道理不必我多说吧?”

“子贡赎奴”乃是出自《吕氏春秋》,记载了圣人学生子贡做了善事却不求报酬,世人皆赞其品行高尚。结果却被孔圣人一顿训斥,认为子贡此举妨害了原本的礼法,将义气与利益相对立,长此以往,再也无人主动行善事了。

顾青云以退为进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再推拒:“如此,青云就却之不恭了。”

戚彦昭点头后便不再说话,而是端起茶盏置于手中,却也不喝。

明白对方是在端茶送客,顾青云顺势提出告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