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天堂也好,地狱也罢,那个世界也会存在斗争(1/2)
他说过一句话:“一万年以后,还会有革命。”事物总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
有人幻想过“天堂”:没有饥饿,没有纷争,每个人都能安宁地生活。也有人惧怕“地狱”:充满惩罚、痛苦、无休止的苦难。但无论你相信哪个版本的故事,都逃不开一个真相——斗争无处不在。所谓“斗争”,不是单指刀光剑影,而是更广义的矛盾与博弈。天地之间,风和雷相遇是斗争,河流冲击高山是斗争,植物为了阳光拔节生长是斗争。人类社会更是如此:贫富之间、阶层之间、思想之间、制度之间,永远存在摩擦与对立。斗争不是灾难,它是推动前行的动力。离开斗争,世界就停滞,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历史的长河里,每一段波澜壮阔的进步,都离不开斗争。农民和地主的对抗,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工人与资本家的抗争,催生了社会保障与工人权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换来了民族独立。斗争从来不是附属品,而是历史的发动机。有人说“如果没有斗争,社会会更加和谐”,这话听起来动听,却违背了规律。没有斗争,就没有新旧交替,没有制度更新,没有社会改良。正因为斗争,人类才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奴隶社会走向自由呼声。哪怕真的有天堂,它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止,而是在不断矛盾中维持平衡;否则所谓的天堂,也会迅速腐烂。
即便抛开社会关系,人类本身也离不开斗争。人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就是靠与自然界的搏斗。冰河时代的严寒,瘟疫的肆虐,洪水的冲击,饥荒的威胁——哪一样不是斗争?今天我们觉得生活安逸,是因为科技暂时缓解了这些矛盾,但新的斗争仍在出现: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病毒变种、生态失衡。人类的每一步发展,其实都是一场与自然的拉锯战。没有斗争,哪来的工具?哪来的文明?哪来的科技进步?所以说,斗争是人类存在的必修课,不论天堂还是地狱,斗争都不会消失。
除了外部的矛盾,还有内心的斗争。一个人要成长,就必须不断同惰性、同私欲、同无知进行搏击。没有人天生坚强,所谓的坚强,都是在一次次内心斗争中炼成的。思想的更新也是斗争的结果:新思想要冲破旧观念的束缚,真理要从谬误中突围。历史上无数伟大的思想家,几乎无一不是孤独的斗士。他们不是在天堂般的安逸中思考,而是在质疑、迫害、孤立中完成了对真理的追寻。斗争让思想闪光,让信念坚固。哪怕在地狱的烈火里,一个人如果还有斗争的意志,他就没有真正倒下。
社会一旦安逸过久,就会出现固化与腐败。强者会更强,弱者会被压制,资源会被少数人垄断。如果没有斗争,社会会迅速滑向不公。历史上无数王朝的覆灭,根子就在于上层压榨过度,底层不得不奋起抗争。有人把斗争妖魔化,认为它是“破坏秩序”,可仔细想想,没有斗争,哪来的公平?劳动者要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是通过罢工斗争;妇女要争取平等权利,是通过抗议斗争;弱国要争取独立,是通过血与火的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今天的一切。补课的意义就在这里:要明白斗争不是毁灭,而是重建,是守护公平的唯一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