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辨伪——历史不存在权威,理性思考、合理质疑才是尊重历史(2/2)
这种反复断裂再复苏的历史结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文献、知识、制度、艺术、建筑全靠“人们声称找回来的”。可是谁找回来的?在哪里找到的?是否真的是原物?为什么中国的唐宋明清不需要“复兴古代”,却依旧传承不断?西史的“找回文明”,很可能是人为设定的历史舞台,而不是真实的发展。
“文艺复兴”最常被形容为“人类精神的觉醒”,好像整个欧洲从睡梦中苏醒,开始画画、雕刻、读书、写诗。可问题是,所谓的“古希腊经典”是谁提供的?谁决定什么是“古”?那些“被重新发现”的艺术、哲学,为什么恰好符合当时的政治、神学与精英话语需要?
而“启蒙运动”更像是一场思想统一战线,将反封建、反教权打造成“进步”的象征,实则建立了新一轮的精神控制模式——科学崇拜、理性独尊、物质主义上位。这不是“觉醒”,是从一个神话走向另一个神话。背后的编史者不再是神父,而是“科学家”“历史学家”“自由主义者”。
今天的世界通史课本、纪录片、百科全书,几乎都围绕“西方文明发展主线”展开:先有两河与埃及,再有希腊罗马,然后是基督教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中国、印度、非洲不过是支线,偶尔提起。
这种编排完全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它不是“普世真理”,而是西方人自己主导历史话语后对全世界的投射与整理。他们在历史上是强权者,在编史上也掌握了解释权。我们读的“世界史”,其实是他们写的“西方史+他者史”。
所谓“权威史学”,本质是一种学术垄断。很多人一听“牛津”“哈佛”“剑桥”的史学着作,就天然地跪服权威,认为只要是西方大学出版的历史资料,就一定严谨、科学、可信。难道剑桥中国史能够比中国本土的史书更权威,这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学术本身并不是客观真理,而是权力在学术场域的延伸。
谁有资源出版?谁有权力发言?谁的观点能进主流媒体?谁能进入教材?这些决定了哪种历史被“普及”,哪种被“封杀”。例如,一些挑战“西方古典文明正统说”的学者,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冠以“伪科学”“阴谋论”。权力越大,话语越重。你看到的“主流历史”,很多时候只是“主流权力”塑造的历史。
质疑不是“反智”,而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历史不是用来膜拜的,它是用来理解、反思、警醒的。我们不是否定一切历史,而是要警惕“被讲述”的历史、被权力选中的历史、被叙事化的历史。无论是中国史、西方史,还是“世界史”,都必须接受质疑、审视与重构。
质疑西方史,不是否定文明;是要打破“文明只有一种解释”的迷梦。质疑史料,不是反科学;而是要扞卫科学必须建立在诚实与逻辑基础之上的底线。唯有理性思考、合理质疑,才是真正的历史意识。历史不是圣经,不能信则灵。历史也不是小说,不是越完整越精彩。历史,是我们今天理解世界的基础,但前提是,它必须经得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