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懦弱之道罢了(2/2)
在种族歧视面前的中立,是对受害者的再次压迫;在性别暴力面前的中立,是对加害者的纵容;在阶级压迫面前的中立,是对体制的背书。
一个社会的道德高度,取决于人们在面对不公时是否能站出来。而那些自诩“中庸”的人,常常是最先逃离战场的懦夫。他们畏惧被贴标签、害怕失去利益,于是选择“骑墙”——结果就成为了权力的盲从者,成为了沉默的共犯。
一个社会若被“中庸文化”全面侵蚀,它的思想活力将会极度衰退。因为中庸者不思改变,不肯批判,不愿承担。他们崇尚“稳定压倒一切”,主张“模糊处理”,推崇“息事宁人”。
这种思维方式深入人心之后,整个社会将不再有锋芒、不再有冲突、不再有改革的动力。人人沉浸在“别出头、别惹事、别得罪人”的集体幻觉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集体沉默的文化——一切都变得圆滑、虚伪、无趣、僵化。
于是,人民忘记了呐喊的声音,忘记了愤怒的力量,忘记了改变的希望。中庸成为集体麻醉剂,把社会变成一个安静的坟场。
中庸者不仅不批判压迫,还常常居高临下地嘲讽那些站出来发声的人。他们说:“你们太激动了”“你们不理性”“你们搞对立情绪”“你们影响社会稳定”。
他们把自己的懦弱包装成“理智”,把别人的勇气贬斥为“偏激”,以一种伪道德优越感,自以为站在“真理的中间地带”。
但实际上,这种中庸思维极其自恋。他们误以为自己看得比别人透彻,其实不过是不敢看清;他们觉得自己是“调解者”,但历史从未因他们而改变。中庸者的逻辑是:你们吵,我在中间笑;可最终,是他们为沉默的代价埋单。
社会前进的力量,永远来自“不中庸”的少数派。历史从来不是由“多数人”推动的,而是由少数不妥协的人所改写。是那些拒绝中庸、拒绝沉默、拒绝模糊的人,点燃了时代的火焰。
社会的每一场突破、每一次觉醒、每一次改革,都是少数人率先冲破中庸的桎梏,让大多数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的结果。
在真正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庸者往往最先失去存在感。他们不被信任,因为他们从不表态;他们不被需要,因为他们从不承担;他们不被感激,因为他们从不牺牲。
时代变革之际,风暴来临之时,唯有那些坚定地站在人民、真理、正义一方的人,才能留下姓名。而那些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只能成为脚注,甚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他们或许在和平年代靠“和稀泥”安稳度日,但在需要承担代价的时候,他们永远无法掀起风浪。他们想左右逢源,结果左右都不要他们;他们想骑墙,结果连墙也塌了。
宁为偏激者,不作中庸人。在是非面前,我们不需要“温和的沉默”,而需要“坚定的声音”;在不公面前,我们不需要“理性的逃避”,而需要“愤怒的斗争”。
所谓“中庸”,若沦为懦弱的代名词,那就必须被揭穿。在这个充满不公、危机、结构性不平等的世界,真正值得尊重的,不是那些调停者,而是那些敢于发声、敢于站队、敢于为信念而斗争的人。
宁为直言之“偏激”,不作模糊之“中庸”。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庸之人终将消散,而坚定之人,终将留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