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户籍随便改?(2/2)
而结婚也要户籍证明。你没有籍贯、保甲、门第,那你就是“无籍人”,根本没人敢把女儿嫁给你。你找不到保人、不能立文契、娶亲无效,子女将无法入籍,成为“黑户”一族。
有些人设想“从丁户改成商户就不用服役”,或“从贱籍改到良籍就能翻身”。现实是,这种想法古代早有人试过,但成功率极低,因为改籍不是你愿意,得国家同意。
明清时期的户籍分为:
良民(士、农、工、商);
贱民(军户、匠户、乐户、娼户等);
贱籍要转良籍,需经过“朝廷特诏”,一般是“随军有功”、“投降归顺”、“世袭罢役”等,极为罕见。你若擅自改称“良人”,会被认为“假冒身份”,处以流放。
即便你真迁到了别县,新的州县也会要求你出示原县户籍转移证明,否则“户口不清者不纳田、不纳役、不授地”,你就成了无产者。
很多人以为战乱时期国家顾不上户口管理,其实恰恰相反,越是财政崩溃、人口流失时期,朝廷越要查清户籍、核实丁口,确保税源。
元末民乱,朱元璋起事后第一件事就是“编黄册、立里甲”,重建国家户籍体系;清初入关后,多次下令编造“鱼鳞图册”和“丁册”,查逃丁、补税口。
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册身份,他在乱世中就等于“浮尸一具”:无赋役资格、无庇护对象,甚至连官府都不会受理他的案子。想活下来,必须有籍。
各地知府、县令对户籍数据非常敏感,因为这是他们考核政绩、征粮征役、治安维稳的关键指标。一旦出现“流民外迁、人口失控”,就是政绩失败。
宋代名臣包拯当知县时,地方有民户逃亡,他立刻上书追查,强调“户籍失控,国赋堪忧”;明代知县袁可立主持整顿黄册,因“精核不误”被连升三级。
所以穿越成地方小吏,你若搞不清户籍制度、擅自更改丁口,“误籍一户”,就可能丢官甚至下狱。
历代官府都非常头疼一种人——隐户、黑户、浮户。他们不是贵族,而是底层老百姓为逃税、逃徭而“隐瞒不报、漂泊不定”。
为了对付这些人,朝廷常常派“清丈使”、“勘查使”下乡清查,甚至设专职“巡按”突查户籍。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唐玄宗的“按户清查”、明成祖的“黄册普查”、清康熙的“丁口普查”都曾动用大批人力查清户口,因为每漏一户,就是财政少一个铜钱、少一个劳力。
所以那些试图靠“躲户”来安身立命的人,多数不是被抓就是饿死。穿越者若无官府庇护,靠漂泊糊弄户口,活不过三年。
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机器的基础构件,牵涉的是“人地关系”“人口税基”“军役控制”“社会等级”“身份认定”。
不是你随便报个住址、换个名字、走个后门就能更改。每一份户籍后面,是一张土地、一份税收、一个差役指标、一道社会壁垒。
所以别幻想“跑路就自由”“挂靠就安稳”,你不在籍,就是黑户;你换错籍,就是逃人;你乱动籍,就是犯律。
在真正的历史里,没有稳定合法的户籍,连呼吸都可能是犯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