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8章 卫生是个大难题

第8章 卫生是个大难题(1/2)

目录

假如我们穿越到了古代,是否能轻松地在院子里打口井、在屋后挖个茅厕,每日洗漱冲厕,喝上干净水?想象很美好,现实却残酷得多。粪便清理、饮水安全、街市卫生,这些在今天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基础设施,在古代是无数人穷尽一生都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城镇居民忍受着恶臭、污水横流、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农村百姓为水源奔波劳碌,一场大雨就可能带来灾祸。

这个被现代人严重低估的问题,在古代究竟有多麻烦。

古代城市里人口密集,可没有现代化的下水道系统。粪便去哪儿了?最常见的处理办法,就是“夜壶”和“粪桶”,每天早晨由“粪夫”挑担收走。

以唐长安、宋汴梁为例,早市未开,街巷中粪夫们已忙碌穿行。城中居民每户需自置粪缸,夜间排泄后储存于内,次日粪夫上门收取,挑出城去倒入粪池或农田。

可粪夫多为最底层贫民,收运效率低下,遇到雨天、节日、战乱更是无力处置。明清北京城时常因粪便积存,夏秋恶臭熏天,瘟疫随之而起。居民怨声载道,但苦于无力改变。

古代有些城市虽有简单排水沟渠,但远不及现代下水道体系。长安、洛阳、汴梁等大城虽修有排水沟,却主要用于雨水排泄。生活污水、粪水难以有效分流。

到了明清,北京虽有御河、护城河,却常因淤塞、排水不畅,污水在城中横流,尤以南城低洼处为甚。清代文献记载,夏秋之际,城中低洼巷道污水积数寸,人行如履泥泞。

下水系统不完善,使城市居民面临巨大的卫生压力,鼠疫、痢疾、霍乱等流行病时有发生。

古代农耕社会,粪便并非纯粹废物,而是重要肥料。农人甚至将收集粪便视作宝贵的增收手段。宋代城中粪夫多是受农家雇佣,将粪挑出城外集中堆沤,作田肥使用。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粪便收集有一定秩序,农家或郊外粪场需向粪夫支付费用。但这套循环体系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粪水沿街滴漏、散发恶臭,蚊蝇滋生。

在这一过程中,传染病也借机蔓延。尤其水源临近粪场、粪坑时,极易引发水系污染,危及居民饮水安全。

别以为挖个茅厕是件简单事。古代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多数居民住在狭小的院落或棚屋内,难有专门厕所。街头巷尾虽有公厕(俗称粪坑、粪台),但数量极少、条件极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