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说书就能赚大钱?文艺人的底层困境(2/2)
来看看数据。清代乾隆年间,北京茶馆顶尖说书人一天收入约100文钱,合现代人民币几块钱。普通说书人一天三五十文,刨去茶水、饭钱、住宿,只能混个温饱。
元明时,一个小戏班的演员一个月挣十吊钱,折合银子不过一两上下。还要分给班主、置装、缴“乐籍税”,到手的钱连家用都难补足。别说致富了,不欠债就不错了。
古代的乐工、倡优,被制度钉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不能参加科举,不能与良人婚配,孩子生下来自动也是贱籍。想靠才艺“逆天改命”?不存在。唐代一位御前乐工赵元,弹得一手好琵琶,得皇帝赏赐绢百匹。可转头就被贬去乐署服役,再没机会翻身。所谓赏赐,不过是主子一时高兴,地位一点没变。
清代苏州有个说书人,人称“评话王”,名叫孙百川,年轻时以《三国》《水浒》脱口成章,名震江南。可到晚年,嗓子哑、牙齿落,听众渐稀。他靠小徒弟搀扶着在街头卖艺讨饭,死后连副棺材都是同乡凑的。百川半生荣光,晚景却如草芥。
为什么这些文艺人混得这么惨?因为在古代主流价值观里,说书、唱戏、奏乐被视为“末业”,是为人取乐、下贱的勾当。哪怕你技艺超群,也不过是“贱人多能”。
儒家礼教讲究“君子务本”,视农工商皆比文艺人高一等。老百姓图一乐呵,但骨子里也看不起这些人。说白了,说书人、杂剧演员在社会里永远是被踩在脚下的角色。
那些穿越小说里写主角靠说书成名、富甲一方、招揽豪杰、改变命运的故事,好看归好看,但放在真实历史里,基本不可能。除非你真成了天子御用、被纳入豪门,哪怕这样,也只是权贵掌中的玩物。
靠说书、唱戏、吹拉弹唱积累财富、翻身为良民?除非你改变整个社会制度,不然只能是白日梦。
古代文艺人的世界,没有浪漫,没有逆袭,有的只是冷酷的身份制度和苦涩的生计挣扎。茶馆里的醒木声、戏台上的锣鼓声、宫廷里的丝竹声,在历史长河里,也许动听,也许热闹,但更多的是无声的泪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