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古代计时很复杂(2/2)
军队和边疆报时体系更是务实。夜间守军巡更、烽火台换岗、边城闭门,都依据地势、敌情、气候灵活处理时间。
例如,北方边关多用更鼓配烽火信号,南方水军夜巡多用灯号、鼓点混合报时。若遇紧急军情,更会临时调整更次和换岗时间,不拘泥“统一时辰”。
主角若强行“全军全国一个时间标准”,不但军务调度受阻,边防安全都可能出事。时间制度本来就是服务安全和秩序的,不是为了漂亮而存在的。
古代百姓的作息时间深受地方节令、民俗影响。比如岭南地区,冬季白昼短,农事作息自然与北方不同;西域则四季昼夜变化大,商队、农民都有自己定的时序。
这种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地方作息,深嵌民心。主角若要统一作息,等于动百姓生活根基。别说地方官员会抵制,百姓都会怨声载道。
古代的契约、判案文书里,计时也都是按地方时写的。例如“辰时三刻立契”“亥时入案”,都是基于当地计时条件记录的。假如主角穿过去,要求“契约文书统一用京师时”,会让地方司法、商贸、民事合同全都乱套,甚至滋生讼事。
历史上真没有哪个皇帝真敢一刀切统一全国时辰。唐太宗、宋仁宗、明成祖、清高宗,这些治理有方的帝王,都只是要求各地“按时辰奉行诏令”,至于具体时刻,全由地方因地制宜。
主角要是真搞“全国统一时区”,恐怕刚下令,地方官就要上奏劝谏,百姓也会怨声载道。不是不想统一,而是做不到。
历代真正懂治理的君主,都是因地制宜。唐朝规定京师时辰为全国律令参考,却不强求地方同步;宋朝让州县按地取时,重视实际作息;明清干脆划分更次制度,按区域管理。主角若真有志于“计时改革”,正确的思路是从提高本地计时精度、逐步推广改良器具做起,而不是妄图一蹴而就搞全国时区一体化。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智慧问题。
古代计时制度是因地制宜、千年演化的结果。它不只是一个时间数字那么简单,而是地方安全、生产作息、礼仪制度、法律契约、军政管理的根基。主角若真穿过去,首先该学的是这套体系背后的智慧,而不是幻想用现代观念推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