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琉璃绿洲的风土人情。(2/2)
不知从何处出现的大人轻声唤回身边,低声叮嘱几句,似乎在告诫他们要保持距离,
不要被外界的“风尘”所沾染,也不要打扰了这些“客人”的参观。
“这里的人……好像都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琉璃罩子里。”吕得水感到浑身不自在压低声音开口,仿佛,
怕打破这里的静谧,“看我们的眼神,跟看路边的石头、田里的稻草人没啥区别,客气是客气,
但压根没把咱们当活人看啊。”
“这便是高度统一教化与根深蒂固排外心理结合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悟能低声道,声音中也带着一丝复杂,“他们生活富足,无衣食之忧;精神也有所寄托,无空虚之虑;
对外界缺乏了解和兴趣,同时也被反复灌输要警惕‘外道’思想,保持内心清净的理念。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看似平和,实则封闭的心境。”
赵天一决定主动尝试打破这种隔阂。
他走向一位正在自家小院内,小心翼翼地为一片“清心草”浇水的白发老丈。只见,这老丈的身形清瘦,
背微微佝偻,但动作却一丝不苟,神情专注。
“老丈,您这清心草养护得真好,叶片碧绿如玉灵气充盈,想必费了不少心思吧?”赵天一站在栅栏外,
语气温和地搭话。
老者抬起头,脸上露出一种仿佛经过训练般的、标准而礼貌的微笑,如同琉璃面具:“多谢施主夸赞。
老朽不过是依循寺内师兄们教导的《灵植基础法诀》,按部就班,胡乱种些,聊以自娱,
并供奉佛前罢了,当不得真好。”
他回答得客气周到 ,却绝口不提自己的经验更不询问赵天一他们的来历,仿佛,对方对自己的夸赞,
只是一阵风,吹过便散了。
“我们兄弟三人,初来宝地,对此处风土人情很是好奇,看贵村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不知老丈,
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琉璃村有何特别之处?或者,村中可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景致?”
赵天一继续尝试,试图找到一个切入点。
老者脸上的笑容依旧,话语却如同打磨光滑的琉璃球,圆润而找不到任何着力点:“我琉璃村中风貌,
始终们自行慢慢观看体会便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蕴含佛理,需要静心感悟。
若施主真想了解佛法精义,村中心思悟堂内,每日皆有寺内派遣的师兄,为村民讲解《三渡真经》,
施主们若有兴趣,可去旁听,必有所获。”
说完,他微微颔首,便不再看赵天一,继续低头,专注地为他那些清心草,浇灌着蕴含灵力的清水,
仿佛外界的一切都已与他无关。
而之后,赵天一又接连尝试与几位不同的村民交流。
其中包括一位正在纺织的妇人,一位在树下阅读经卷的中年人,几个八九岁的孩童结果都大同小异。
他们就像被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礼貌、温和、言语得体,却都裹着一层坚韧无比的无形琉璃外壳,
将一切试图深入的打探、攀谈和情感交流都巧妙地、坚定地隔绝在外。
这种无处不在的、温和的排斥,比直接的敌意更让人感到无力。
见交流无果,三人便不再强求,只在村中慢慢行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他们注意到,村中心那座明显高于其他建筑、形似宝塔的“思悟堂”,似乎是整个琉璃村的灵魂与核心。
堂前有一片以琉璃砖铺就的小广场,干净得发光。
不时有村民安静地进出,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带着相似的虔诚与专注。
而堂内传来的诵经声和讲师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讲法声,则是同背景音乐一般,低沉而持续地笼罩着,
整个村落,营造出一种强大的、统一的集体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