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铸剑深蓝!(2/2)
在高度保密的“高雄海军设计院”(由儋耳州船舶设计研究院骨干迁建而成)内,针对“泰山”级航母和“华夏”级战列巡洋舰的详细设计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争论异常激烈。
以邓贤和少数几位吸收了超前理念的年轻工程师为一方,坚持采用全焊接舰体、更科学的舰岛布局、集中式烟囱、以及重点防护原则。
而另一派,以一些经验丰富但观念相对保守的老工程师和部分来自原北洋系统的技术人员为代表,则对全焊接技术的安全性表示怀疑,更倾向于传统的铆接工艺;认为分散式布局更稳妥;对将如此厚重的装甲集中保护核心区域的“重点防护”理念感到不安,认为一旦未被装甲覆盖的区域被击中,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铆接结构在战列舰对决中,一旦被大口径炮弹命中,铆钉崩飞,本身就是致命的二次杀伤!”
邓贤听说这事情后,在一次关键的技术论证会上,亲自到场,力排众议。
“全焊接舰体强度更高,重量更轻,水密性更好!这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必须克服技术难关,而不是退缩!”
关于航母,他更是坚持:“舰岛必须紧凑,偏置一侧,尽可能增大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和调度效率!烟囱集中,与舰岛一体化,减少湍流对舰载机起降的影响!这些细节,决定了航母战斗力的发挥上限!”
邓贤甚至还拿出了某些“模拟计算”数据(实则是基于他对二战航母发展的了解),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虽然这些超前的计算模型让许多老工程师感到匪夷所思,但邓贤以往的神准判断,使得他的意见具有了决定性的分量。
最终,设计方向按照邓贤的坚持确定下来。
但技术上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
用于焊接高强度舰船钢的特殊焊条、大型板材的弯曲成型技术、更精密的主机齿轮加工……无数个难题摆在周慕云领导的工业体系面前。
“没有退路!”
为此周慕云的行程基本都在在儋耳州和高雄之间频繁往返,协调各项目所需资源。
“集中所有技术力量,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需要设备,就想办法买,买不到就自己造!需要人才,就高薪去请,去培养!大帅说过,这是国运所系,不惜代价!”
就在高雄军港和新型舰艇在图纸与工地上艰难推进时,龙破武领导下的现有海军力量,也并未松懈。
东海舰队以“长风”号航母为核心,频繁在琉球以东海域、巴士海峡甚至前出至琉球群岛附近进行高强度演练,熟悉新获得的海域,检验新战术,并为高雄基地的建设提供外围警戒。
同时海狼级潜艇部队更是化身深海幽灵,他们的巡逻范围进一步扩大,秘密搜集着扶桑本土和朝国半岛乃至菲律宾群岛周边的水文、气象和航运情报,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积累着至关重要的数据。
高雄,这座昔日的渔港和殖民小城,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成为一座凝聚了华夏最高工业与军事科技、寄托着未来海权梦想的超级军港。
钢铁的巨兽在这里孕育,深蓝的梦想在这里启航。
龙破武知道,当第一艘“泰山”级航母从这里滑入大海的那一刻,华夏海军才真正拥有了角逐太平洋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