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八一六(1/2)
离开邳州那天,天刚蒙蒙亮。街道上还带着一夜雨后的湿气,空气清凉,法桐的叶子在晨风里微微摇动。大巴车驶上公路,窗外的银杏林渐渐退到身后,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平坦的田野。司机是个四十来岁的本地人,一路抽着烟,哼着徐州话的老歌。他说:“往南走,过了宿羊山,就到新沂了。”
我靠在车窗边,看雨后清透的天空。阳光穿过云层,斑斓地洒在大地上。远处的山轮廓隐约可见,农田像拼布一样,一块绿、一块金,一直铺展到视线尽头。那是我喜欢的风景——朴实、安静、有生命气息。
不一会儿,车子驶进新沂城区。
——
新沂是江苏的最北端小城,夹在山东与连云港之间。这里是骆马湖的南岸,也是沂河的流经之地。水,是这座城最灵动的部分。
我下车时,街边的早市正热闹。大妈们蹲在篮子旁卖菜,青椒、豆角、香葱、蒜苔整齐地堆在地上。老头儿们骑着电三轮运西瓜、桃子,边走边吆喝。空气里混着瓜果香和清晨的潮气。
“买点新沂大米不?”一个声音在我身后响起。
我回头,是个戴草帽的老汉,满脸褶子,却笑得极真诚。他说:“咱这水好,米煮出来有股甜香。”
我随手买了一斤。那米粒圆润,带着阳光的暖意。老汉递给我一袋,还叮嘱道:“回去煮饭时水少放点,焖出来才香。”
这样的叮嘱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的集市——人情味总比生意更重。
——
新沂城不大,走几条主街便能感受到它的节奏。东边是新城区,路宽、楼新;而西边老城的街巷仍保留着上世纪的模样。墙上褪色的广告、铁门的斑迹、理发馆的玻璃门上贴着“烫染剪洗”四个旧字。
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它们还带着生活的温度。
中午时分,我去了沂河北岸的拱辰塔。那是一座高塔,矗立在河畔,红砖灰瓦,在阳光下有种古朴的庄重。塔下是拱辰广场,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旁边孩子们放风筝。
一个中年男人靠在桥栏上抽烟,看我拿相机,笑着说:“你外地来的吧?我们这儿最值看的不是塔,是这河。”
他指着眼前的沂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河心的芦苇随风摇摆。几艘小船在远处缓缓移动。
“这河啊,养活了多少人,”他说,“上游是山东那边流来的水,进了咱这儿,滋润着两岸的庄稼。小时候我们都在河里游泳、摸鱼、捉螃蟹。现在不让下水了,可每年端午还有划龙舟的比赛,全城人都来看。”
我问他龙舟在哪儿赛,他指着下游的方向:“那边的马陵山脚下,风景比这儿还好。”
——
下午,我骑着租来的电动车往南走,去看马陵山。
路上经过几个乡镇,最热闹的是草桥镇。镇上的街道两旁都是卖小吃的小铺子,油炸臭豆腐的香味混着米线的辣气,弥漫在空气中。一个年轻姑娘在摊位上炸鸡柳,见我路过,喊道:“哥,要不要来一串?新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