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第 200 章

第 200 章(1/2)

目录

第 200 章

皇帝要带着太子一起出门的决定引来了几位宰相一致反对。

除去遮遮掩掩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兴不能无人主持”等理由, 赵洛更是直言:“陛下带着太子北上,麾下只有万余兵马,若有不测, 社稷又将托于何人?且京中群龙无首, 若留守之人生出异心又当如何?”

薛涣秦烨杨挽阳平王:听听你这说得是人话吗?

你自己不也是留守官员之一, 怎么能骂的这么脏?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她有战败风险所以留太子在京主持大局这个选择可以直接忽视,她真出了事俩孩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留不留的没多大区别, 她真正需要说服两个亲信的,是她有把握安全从草原上回来,且能够完成威慑敌人的目标。

“我所带的万余禁军必然是精锐,又有幽州边军在, 若再算上可供驱使的部落, 可战之人不下四万,便是代国偷袭, 也不会被打得措手不及。且我并非深入草原, 游猎之所就在幽州边军巡逻的必经之路上,说是我国疆土也不为过, 风险并没有那么大。”

然而秦琬没说的是, 幽州边军一向嚣张,说是巡逻, 其实就是趁机敲打周边部落, 巡逻路线都在别家的草场上。

不过一万精锐真算不上少,操作得好甚至能追着十几万人砍, 也就是赵洛不通兵事,才会有这种疑惑。

窦显看了看左右, 见薛涣和秦烨都没反对,也只能偃旗息鼓。专业人士没反对,那说明陛下的布置没什么大纰漏,再想想当初代王和今上交手的战绩,看起来确实不像是很能打的样子。

而第二个问题。

秦琬十分煽情地表示:“诸位是我腹心手足骨肉至亲,我若是连诸位都信不过,又能依靠谁呢?”

窦显现在对她的甜言蜜语已经有了抵抗力,反正秦琬也不会在意,他恃宠暴言:“防人之心不可无,陛下如此从心而行,实在教人难以信服,万一臣等图谋不轨呢!”

薛涣秦烨杨挽阳平王:目瞪口呆.jpg

你们这些潜邸旧臣一个个都这么嚣张吗?

谁家臣子天天对着皇帝说万一我谋反怎么办,你得防着我点。

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

皇帝的回答更是让他们跌破眼镜,只听她叹了口气:“若诸位都弃我而去,想必是我倒行逆施,自绝于天下万民。”

这话让人怎么接?

按照惯例他们是该十分动容然后感谢皇帝信任恨不能为之效死,但暴露真面目的皇帝和皇帝嫡系看起t来都不太正常的样子。

秦琬正色道:“太子尚且年幼,让她监国也不过是看着好看罢了,如今既然有机会,自然得多带她出去走走,储君若一直养在深宫之中闭目塞听,将来又该如何治国?”

这话反倒比方才的理由有说服力多了。

继承人的培养一直是老大难,甚至很多时候越是精心培养的继承人越容易出事,反倒是被放养的时不时出来几个明主,谁也不敢打包票自己的培养方式一定正确。

但周国唯一一个悉心培养,长到二十都没离开过的大兴的太子可是秦显,心理素质连先越王都比不过,这么大个前车之鉴摆在那里,皇帝要带太子体察民生谁又能继续理直气壮反对。

至少当今养自己养得挺好的。

有这么个例子在前,反对的声音顿时弱了下去。

接下来就是留守的人选了。

秦琬直接点名:“阳平王、贾玄深和门下省的杨子舒与我一道出巡,负责处理沿途政务,余下的人留守大兴,由齐王监国,涉及军国机要的政务报送行在,余下的政事由三省宰相和齐王商量着来,实在无法决定再送给我处理。”

秦烨虽然在京多年,但在朝中没什么根基。两个被世祖着重栽培的儿子,任京兆尹的东海王被秦琬调去沧州,把姚绍换回邵西镇守秦州,清河王则在随从出巡的名单上,剩下几个女儿都是秦琬继位之后才出仕,成不了什么气候。

由他监国,想要处理政务就必须要尊重三省的意见,而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又不至于让他被完全架空,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三省,留守的五个宰相正好可以在投票时少数服从多数,还省了往日她居中裁判的工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