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第 179 章

第 179 章(2/2)

目录

沧州郡县不情不愿地按照当年的名册将人尽数送往洛州,再一算朝廷给出的价钱,怎么看都是亏了。

赎买战俘放其还乡无疑是德政,然而让新平王始料未及的是,居然有人不想走!

“我可不是说我想继续当官奴,这朝廷出钱为我们赎身自然是恩德,可为什么要把我们撵走呢?我们可以写信让家里人过来嘛。”

和刘万寿一起的人纷纷附和:“对对对,我们本来就是北方人,又不适应南边的气候,既然不打仗了,我们想搬回来也没什么不对吧?”

新平王扮做小吏,跟在询问缘由的御史身后,听着眼前这个名为刘万寿的人侃侃而谈:

“我问过我们县里的大农,她告诉我只要我们肯留下,就也能分田,要是一家人都过来,分到手的地比我家在南边的地还多。朝廷给的种子也好,就算分得是生地,收成也不比南边差多少,还没有高门郎君随便抢家里的女人。

我让差役拉走的时候家里两个女儿一个三岁、一个五岁,现在可是正漂亮的时候,我母亲和妻子势单力薄,哪护得住她们。”

这好像确实是利益相关。

御史又问:“你家里只有你一个男丁,那你怎么会被宋军拉来参军?”

这拉人服兵役也是有讲究的,时下普遍实行的是“三五取丁”,就是对有兵籍的人家三丁取一、五丁取二,六丁以上出三人,独子不取。当然,真打急眼了也顾不上这个,但宋周之间远不到这种地步。

按刘万寿自己的说法,他家里只有他一个男丁,宋国不至于缺德到这种地步吧?

旁边有刘万寿的同乡刘百岁解释:“就是欺负我们家里男丁少,才把服役的名额摊派给我们。我家倒是比他家好点,好歹有个儿子,虽说我走的那年才八岁,但大小算个劳力,我妻带着几个孩子改嫁那家人品也好。我又是写信又是寄钱劝了他们两年多,他们好不容易松口,我又回去了,这算什么事。”

新平王大为震撼:“你妻子都带着孩子改嫁了,你还给他们送钱让他们来北边和你一起住,你图什么?”

“小郎君你不懂,我妻和她改嫁的赵兄都是难得的厚道人,我妻改嫁了还把我阿母带在身边奉养,赵兄也没让人欺了我阿母和孩子,我前些日子还收到我阿母给我寄的衣裳了。”

刘百岁满目憧憬,“我本来都和家里商量好了,到时候我和我妻结为兄妹,再给我妹子添上一笔嫁妆风光大嫁,将来我们两家同气连枝,才算不辜负了这段缘分。”

就和齐王叔家里一样,新平王了然。

相较于关注点歪到天边的新平王,随行的御史便敏锐多了,他皱眉问道:“你先前是官奴,又哪来的私财?”

“他祖上是南渡的大厨,做饭的手艺极好,我们县里婚庆都让他去主持,县令就做主将百姓给的佣金给他分了四成。”

御史眉心一松,这算是钻了制度的空子,不过好厨子难得,得罪厨子的后果又严重,当地县令的做法也算是在情理之内。

“事关重大,须得上奏陛下才能定下,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有答复,你们这些日子也好好想清楚。”

不同于沧州的县令恨不自己治下人口飙增,然后他们就可以获得政绩升职,新平王身边的御史作为朝廷的代表自然希望这些人能顺利南下,哪怕他们回到宋国后又带着家人跑回周国,也能给宋国的边防造成不小影响。

反正他们只想给宋国添乱,至于是什么乱子却没有强求。

因此御史临走前劝他们:“虽说你们祖上是北人,可南迁多年,父祖坟茔都在南边,若是举家迁徙,家里的祖坟怎么办呢?”

在场的战俘陷入沉思,姜冶在一旁看着,却觉得祖坟对他们来说也不怎么重要。

周律严苛,周国境内的世族又被狠狠整治了一回,年轻的周人不免对世族官僚的做派不熟悉,他却自幼长在宋国,豪族子弟不做人的时候有多不做人他怎么会不知道。

这些人在宋国本就不得意,又见过了周国百姓的日子,再回宋国哪受得了?

周国那群人又一向重视什么民意民心,万一真同意让这些人留下,那削弱的可是他的战斗力!

姜冶思来想去,找上了新平王。

“殿下,冶有一计,或可令他们回心转意。”

新平王叫停了正在往大兴写奏表的御史:“不知姜卿有何计策?”

姜冶道:“他们想要留在大周,无外乎利益动人心,又以皆家人北上团聚者为主。可周宋两国边境防务森严,巡查庶民便是侥幸偷渡,也难以携带家资,此举甚是危险。可若是自扬州迁徙至荆州,却无诸多烦恼,而后若是仍要北上,冶在荆州,也能为其行些方便。”

御史眼睛一亮,对上了同样惊喜的新平王。

行些方便放人北上这话两人都没当真,且不说姜冶有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他就是有,按照姜冶的性格也不会把吃到自己嘴里的肥肉再吐出来。

但姜冶从家人安全的角度来劝人,却有很大的可行性。

新平王笑道:“一事不烦二主,既然是为姜卿送来的人手,由姜卿亲自说服亦合乎情理,孤便不插手了。”

“愿姜卿马到功成。”

姜冶胸有成竹的走了。

他这些年在周国可不是什么都没干,那些个周国官吏为了讨好上官,不管心里怎么想的,面上总免不了要和治下百姓谈笑风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亲民形象。

他观察多年,这一套用来拉拢人心的效果确实不错,此时正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姜冶趁着吃饭的时候蹲到了刘万寿的边上,先借着当年东路军和西路军被俘的不同经过拉进了两人的距离,毕竟人都是喜欢听八卦的,而后又将自己上午听到他们和周国官员的对话一事说了,顺势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步步引导着对方往他想要的方向思考。

此时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在姜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之后,有人提出质疑:“扬州的边将不会放我们走,荆州的边将就会了?”

姜冶掷地有声:“荆州刺史是我叔!”

周围人:(☉o☉)!哇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