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来信 记者没捞到自己想要的,李稻……(1/2)
第60章 来信 记者没捞到自己想要的,李稻……
记者没捞到自己想要的, 李稻花在台上的时候,他们可以采访,现在人坐在人群里, 他们再过去, 就不礼貌了。
但是没关系,等会儿散会, 他们还能去采访,再不济, 李稻花说的那句话, 和之后的不接受反驳, 也能让他们编排出一篇文章来。
可惜, 李稻花没给他们机会, 等到散会,李稻花利用自己年轻,再加上身高在人群中不算突出的优势。
一路上弯腰小声借过,躲着记者, 打个车就回家了。
李三柱和林金凤在外面还眼巴巴等着呢, 李稻花打发人告诉他们自己回来了, 两人才没一直等下去。
她可以自己写稿子, 但是不想跟记者过多打交道。
难缠,还不一定会把人写成什么样。
其实相对来说,这个时期的记者还没那么多丧良心, 没功德的。
等到改革开放,私营媒体越来越多, 才是真的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时代。
李稻花参加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说自己要吹起未来的风。
配合着报纸上,即使只是黑白照, 依旧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活力、明艳照人,跟其他沉稳的作者完全不同。
单看照片,很多人完全无法想象,这就是他们一直挂在嘴上的稻花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年少轻狂啊。”
“呵呵呵,毕竟年轻,你我年轻的时候,如果能取得她这样的成绩,恐怕比她还要狂。”
另一个人都没多想:“你这话说的没错。”
想当初,他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左邻右舍通知个遍,听着他们的吹捧,仿佛明天自己就要全国闻名。
事实是,他又写了很多年,才逐渐积累起名气,这些年,也听过不少风言风语。
大多数作者没办法像李稻花这样,跟不用休息一样,脑子转个不停,不断地发表新的小说,稿费完全不愁吃喝。
很多作者,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的,只有写出名堂来之后,生活条件才能转好。
有人看到的是年少轻狂,有人看到的就是狂妄。
本来李稻花最近风头被麦穗遮盖,再加上她没获得诺奖,小黑子对她的热情有所下降。
这次茅盾文学奖再加上获奖感言,她再次上了风口浪尖。
著名大喷子,稻花御用黑子,董郁,董批评家。
上次晕倒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从医院回来之前,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钻牛角尖,多散散心。
不然的话,对身体伤害很大的,他上次就是因为气急攻心,才导致晕倒的。
他家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敢让他看报纸,尤其是有关李稻花的报纸,那是绝对不能出现在家里的。
谁知道,诺奖提名这事,电视上也报道了,当时看到这报道,家里人都盯着董郁,就担心他有个什么好歹。
好在平稳度过,全家人才松口气,觉得董郁这是自己想开了,这些报纸什么的,管的也没之前那么严格。
他哪是想开了,他是准备憋个大的。
这会儿自己偷偷摸摸写稿子,准备投稿呢,反正看不惯李稻花的又不是他一个人,大家聚在一起,才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啊。
很快,一篇名为《文学奖项不应该被政治捆绑》的文章在报纸上刊登。
典型的反思文学,很多报纸还是喜欢刊登这些所谓的反思文学,你反思的越上纲上线,越容易被发表,被关注。
这样危言耸听的名字,也能吸引读者的视线,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的视线。
正值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各界对于上面的看法都很敏感,大家要怎么做,都要看着风向,赶紧调整,生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错过了,轻点的,不过是多挣钱少挣钱的区别,严重的,说不定就要进去喝茶。
看起来很严重,通篇读下来,中心思想就是,我,董郁,实名怀疑李稻花这个茅盾文学奖拿的有猫腻。
她配不上这个奖,茅盾文学奖之所以会颁给她,完全是因为她之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原因。
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应该中国人自己选,不应该听外国人的。
后面这句话说的好像自己多么的大公无私,多么的爱国,多么的羞与阿美莉卡为伍。
很多读者看完,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这?
这么大的名字,你就放这么个屁?你就算是说李稻花的《一方屋檐》配不上这个奖项,他们说不定还会认同。
说李稻花配不上这个奖项,那纯纯是无理取闹,尤其是说被诺奖捆绑,那就更是搞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