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风雨飘摇中 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李……(1/2)
第57章 风雨飘摇中 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李……
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李稻花不知道, 她这会儿在家里看着报纸上的鸡飞狗跳嘎嘎直乐。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两步是疯子。
这会儿的麦穗就被当成是疯子, 不过要不了多久, 等到弯弯的言情小说传到大陆的时候,就会发现。
深受海外“先进”文化影响, 和国际接轨深刻的弯弯言情小说,以及弯弯狗血剧, 才叫冲击三观。
算是牺牲麦穗一个, 让大家提前适应弯弯言情的狗血。
八十年代, 正是弯弯言情小说进入内陆的时间, 各种奇奇怪怪的思想, 也随着这些小说被带进来。
很多恋爱脑,正是看多了这样的小说,才养成了,什么都没有爱情重要的思想。
至于大家说的, 让她出面的说法, 李稻花就更开心了, 大鼻涕到嘴里知道甩了, 这会儿想起来稻花的好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经正式公布,不出意外的,不是李稻花。
她觉得合情合理, 其他人觉得太惋惜,赔率榜上, 李稻花最后的排名在第九位,这很不容易。
国内的报社还专门发消息,安慰李稻花, 说她年轻,还有机会,今年的得主是已经五十五岁的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那个。
五十五岁,跟二十二岁的李稻花,年龄差还是很大的,在文学这方面,可没什么拳怕少壮的说法。
李稻花准备正经写本小说,趁着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麦穗身上,赶紧发表。
不然的话,顶着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称号,她写什么都有人要出来指手画脚。
写的内容她也想好了,《高山下的花环》刚刚发表,这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对越自卫战可以写了。
一般人是写不了这个的,《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本身就是部队里的人,他写这个,也算是宣传任务。
李稻花准备写的不是这个,只是一个在战争中被越驱逐出境的华侨的故事。
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国,以前还有些是非自愿的,后来基本上就都是为了挣钱,主动出击的。
两千年之前,出国挣钱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两千年之后,就要选择性的出国,越往后,出国挣钱越不容易。
但是能在两千年之前出国挣钱的,其实也都是能折腾的,留在国内折腾,大概率也不会太差。
还有一部分人,属于跑路,在国内犯事混不下去了,出国避难顺带挣钱。
李稻花也知道一些人,想挣钱,但又认不清形式,在最不合适的时间,去最不合适的地方挣钱。
比如说后来最常见的去缅北挣钱,这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啊,那破地方,本地人都活不下去,能让他们外地人把钱挣走了?
李稻花还知道穿越前,自己有个亲戚,倒是没去缅北,而是在自己亲戚的帮助下,偷渡去韩棒挣钱。
当初听到偷渡的时候,她脑子都萎缩了,什么年代了,还偷渡去韩棒打工。
亲戚说一天七千,说的时候,语气里都是骄傲,仿佛明天家里就飞黄腾达了。
问她是人民币还是韩币,说不知道,还说都一样。
可见是真不知道了,一天七千人民币的工作,轮不到他家没学历没技术的,一天七千韩币,都不够吃饭的。
这就是,思想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偷渡过去,人没了都没人管。
好在最后人回来了,虽然一毛钱没带回来,好歹活着。
这些人在外面不管过得好不好,对内统一口径都是挣钱。
越战开始之前和之后,他们都选择把境内的华侨驱逐出境,这是最好的情况,更不好的,反抗稍微激烈一些,拳打脚踢甚至是打死勿论。
这样的情况,不止是在一个国家发生过,不少国家都做过这样的事情,毫无道德可言。
《风雨飘摇中》写的就是因为打仗,被驱逐出境的华侨,但是他在老家杀了人,不敢回家,就选择去最近的金三角打拼。
他被驱逐出境的地方距离金三角并不远,很容易就能过去,甚至因为混乱,这里比他到越更容易。
「那是一片美丽的花海,穿着背心的小孩在花海中穿梭奔跑,热烈的阳光下,杨闯心里只有冰冷。」
在到达金三角的第一天,他就看到了这里分布最广泛的种植业。
他们这里的土壤从来不用上化肥,却总是格外肥沃,花朵也格外艳丽,结出的果实也格外硕大。
杨闯是外来人,这里的人对他都不信任,他只能从最底层做起。
每天非打即骂,坐最累的工作,吃最差的饭,有时候,他恨不得跟猪圈里的猪抢食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