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恋爱大逃杀 > 第140章 寄余生 事情还没有完,还需得人来收尾……

第140章 寄余生 事情还没有完,还需得人来收尾……(2/2)

目录

那刺耳的尖笑声追逐着她,恐吓着她。一口气否认了她整个生命。

过与不甘心,不认命。

当修为高深的命修们,齐聚一堂,转移功力,她躲在一旁,动手窃取。预想的斗争、差错,没有一个能呈现,满堂命修风化成尘土,留她一人在世,窃喜不已。

顺利行事带来的喜悦,冲昏她的头脑。等到激情的潮水褪去,被冲上岸的海贝展露出形体。

一个小小的念头冒了出来,作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壮大。突兀到她要忽略都不能,庞大得她不得不去注意——

巅峰时期的命修,齐聚一室。

比她修为高的有,比她见识广的也有,难道真没一人卜算过,筹备挪移大法现场,好阻拦发生的事况。

假如有,那为什么没有人言说,而是沉默无语地将她放过……

或许得来不正势必会酿造出苦果,偷窃生长在邻居院子的甜瓜,再吃香都免不了心虚。然而她不停地想,一味空问,世上已没有人能给她个结果。

残留下一个疑惑,至今未能解脱。同为命修的她们,为什么没有戳破。

属于命修的时代过去了,连提及都像一种无谓的传说。

坑蒙拐骗的修士居多,民间也多加效仿。哪怕她诚心给人算上一卦,也会被当做江湖骗子打出去。

没有人能与她有共同的语言,外人的经历在她看来,如一眼见底的水盆一般浅显。

过往的暗自窃喜,化作一个个响亮的巴掌,打得她生疼,不敢见人。又不自禁痛恨,咒怨着死去的命修们心机深沉,明知未来不好过,才让她得逞。

爱也好,恨也罢,涉过沧海桑田的河流,全随风流逝。

种种迷惑,沉淀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执念,只待一有缘人前来答疑解惑。

通晓谜底,拒绝揭开。不住地盯着谜面,期望下方遮掩的答案能改变。解裁春弹了下命修的额头,“你这名字是你自己取的,还是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给自己取的?”

过也。过也。

是过,悔也。然再悔恨,也都过去了。

恰如命修对她的谏言,放弃愚昧的设想,人生不能重来。何尝不是对自己游说。

过与要忏悔、弥补的对象,已在她决意顺从本心,夺权得利,进而与同门师姐妹们撕破脸皮的当口,就与世长辞。

寿命趋近无限的她,又如何和已经投胎转世几百回,忘却前尘的魂魄们致歉。

“原来如此。”藏着掖着,不肯见人的心思,非是自己看不破,而是要别人来点破。过与取出贺归远寄放在她这的神农杖,交给解裁春。

她食指和中指合并竖起,分别点了左右眼。凝聚双目之明,转给欲与上人上人为敌,击杀防患的解裁春。

“学会运用它,你就能从无数败亡的命运里,捕捉到那缥缈的一线生机。”

“多谢。”

解裁春踏进剑阁,重达几百吨的石门吱呀一声开始关闭。一道身形紧随其后,嗖地一下,在大门彻底封闭前冲进去。

沉重的落今门掩上厚重的门扉,数以万计的结界齐齐运作。割裂开空间,确保内里储藏的器具不会被外力损毁,同时保障了内部的纠纷不会影响到外面。

转移了全知之眼的过与,丧失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不管解裁春此战成或者败,脚下的土地会分崩离析,或是再造乾坤。脱离原定轨迹的尘世,已不再需要为其看相断命的修士。

她是时候去找当年的同门们亲自道歉了。

在世上踽踽独行的日子,大约是对她无期的惩处。

过与一掌拍向胸脯,迸溅出四溢的金光。每个尚且茍延残喘的生灵,从此便有了自主纺织命运的权力。

巍峨剑阁高百尺,一块砖掉下来就能让她当即身死。解裁春扣着剑柄,往地面一掷,直言:“寄余生,在此现身。”准确来说,应该是……

“无尽轮回上人,该正式露个面了。”

应她所言,一道修长的身形从简洁大方的佩剑里慢慢显形。

脸上戴着一张没有花样的面具,简明单调,颇有主人的风采。佩戴纯粹是为了它的工具性,好遮住与长剑主人极其相似的半张脸。

露出的部位和费清明所差无几,只是额心多了两道纵横交错的真气。

相互交缠,是为轮回不绝的象征。

寄余生从鼻子里轻哼一声,“我们几乎没碰过面,你是何时发现的?”

“打从费清明说他的本命剑和他共感,我就开始怀疑你了。”解裁春理所当然地道。

修得人剑合一的修士,都未必能有共感一说,何况连佩剑都拔不出来的剑修。

“在百草堂,费清明讲述初次拿到本命剑的场景,更是印证了我的猜测。”寄余生的剑灵和费清明的本命剑,一前一后出现,本就存着莫大的猫腻。

除非他们本来就是分开的。

鹤顶洪也发现了这点,只是还没来得及深究,就惨遭杀害。

当然,仅靠以上几点猜测,在没碰面的情况下,解裁春没法查清寄余生的来由。直至曲风镇上空,随水峰峰主挥剑斩下,她看见了寄余生本体。

他飘在半空,整个人相貌、气质、神态,几乎和费清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却远较之阴晦深遂。

在之后,就是孟寻的证词,佐证了她的想法。

解裁春一五一十,复述方外之人的话语。“此人以下犯上,里应外合。联合申屠端鸿等魔修、邪修,踏平问道宗,颠覆羡瑶台,铲除绛阙,占领紫陌。”

“费清明这个名字从此被消抹,人们称呼他为……”

“寄余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