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苏家(2/2)
呜咽声在祠堂响起,莫名的悲怆凄凉。
明将军老眼垂泪,他躬着身子,嗓音沙哑:“是父亲对不住你。”
明宜猛地扬起头,不可置信:“你怎么会……”
她喜极而泣,拖着双膝跪到明将军跟前,“我是不是不用嫁给太子了?”
这么久了,她终于听到父亲的一声道歉。
明宜沉浸在喜悦中,扬眸对上明将军满是红血丝的一双眼睛,一颗心忽的沉到谷底。
她声音透着绝望无力,“我还是得嫁人,对吗?”
明将军定定望着明宜许久,忽然颤动着手从袖中掏出一封密函。
他眉眼笼着浓浓的疲惫和不堪。
“你如今也大了,有些事也该让你知道。”
明宜云里雾里接过密函,好奇:“这是什么,难不成是……”
她瞳孔骤紧,难以置信盯着信上的一字一句,明宜捏着密函的手指一直在发抖,她翻来覆去看了半日,喃喃自语。
“不可能,这不可能。父亲,这是污蔑,您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事。”
信上是明将军受贿五十万两的罪证。
铁证如山,容不得明宜辩驳,可她还是不愿意相信,瞪着一双眼珠子像是要将那张纸看破。
“是真的。”
明将军好像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他扶着香案,撚香下拜,对着列祖列宗磕了三个响头。
明宜瞠目结舌,她一直在摇头:“不可能,这是假的。五十万两那么多,若真是你拿的……”
“宜儿,领军打仗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有一年冬,突厥人突击,朝廷的粮草迟迟到不了,将士饥寒交迫,恨不得啃树皮吃泥土。
“我若是不收这个钱,他们定熬不过那个冬日。宜儿,他们都是我过命的兄弟,也是看着你长大的叔叔伯伯。你说我怎么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
明将军抹去眼角的泪水。
“这事是真的,我今夜有句话说得不好。”
明将军眼角长满皱纹,他扶着香案站起,差点站不稳。
明将军伸手扶起明宜,“你没给父亲丢脸,是父亲、是父亲给你丢脸了。”
明宜泪流满面:“这密函是谁给父亲的,皇后娘娘还是太子……”
明将军眼疾手快拦下明宜的未尽之语:“隔墙有耳,你日后说话,可不能再如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了。”
他叹口气,“陛下膝下只有太子一人,只要你入了东宫,日后若是东窗事发,也不会连累你。”
他至少能保住明宜的性命,不会让她流落教坊,颠沛流离。
明宜目瞪口呆,连着说了好几个“不会的”。
她喃喃:“我去求、去求……”
明宜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余光瞥见明将军皱巴巴的手背,她后知后觉。
她的父亲,不再年轻,不再如记忆中那样无所不能。
风声悠悠,荡起满地的落叶。
明宜跌坐在蒲团上,良久,她轻轻吐出两个字:“我嫁。”
……
……
三日后。
皇帝携文武百官,一路浩浩荡荡,往洛阳行去。
为迎皇后的生辰,洛阳花匠绞尽脑汁,耗尽人力物力,凿就了一个牡丹园。
满园花团锦簇,锦绣盈目。
金黄的姚黄为花中之王,香气扑鼻,又有赵粉和豆绿,争相斗艳,美不胜收。
花光树影,疏林如画。
皇帝撑着病躯,在榻上躺了多日,又经过十来日的舟车劳顿,皇帝早就体力不支。
他扶着皇后的手,穿过青石甬成的小路,说话都在喘气。
“窈娘,这是朕在书上见过的白雪塔。”
白雪塔稀罕,并不常见。
皇帝也只是在前朝文人留下的游记见过,他知道皇后对牡丹情有独钟,特命洛阳的花匠寻遍天南地北,好容易才在一处深山中寻到一株白雪塔。
“这是从山里移过来的,朕想着这花素白如雪,你定会喜欢,就让他们、他们……”
一语未落,皇帝忽然扶着心口,连声咳嗽。
皇后忙忙上前搀扶,盈盈一双凤眸缀满水雾:“陛下身子不好,何必还为我的事伤神。凭这牡丹再怎么好看,也比不得陛下要紧。”
丝帕呕出一口血,刺眼血腥。
皇帝望着帕子上的血色看了许久,眼角瞥见皇后眼中的泪珠,又忍不住再次咳嗽。
他一手搂着皇后的香肩,忧心忡忡。
“别哭了,朕还好好站在这里,没事的。”
皇后莞尔一笑,双颊染上绯红:“孩子们都在呢,陛下也不怕被他们看见,像什么话。”
皇帝连连摆手:“清鹤都快娶亲了,哪里还算是孩子。”
皇后不动声色道:“也是,好容易盼到他点头,明家那姑娘是我看着长大的,虽说脾气骄纵些,可姑娘家的,不都是这样。”
话落,又朝后瞥了谢清鹤一眼,皇后笑得和蔼可亲。
“日后有人看着清鹤,我也能安心。只是有一句,别同苏家那孩子一样,那孩子就是心眼实……”
皇帝转身,好奇:“苏家那孩子怎么了?”
他皱眉沉吟,“我记得那孩子身子骨弱,后来是搬到、到……”
皇后接上话:“陛下真是糊涂了,苏尚书那孩子如今就在洛阳呢,可惜那孩子是个实心眼,怕自己熬不过去,早早和少夫人和离了,说是不想连累她……”
这话正戳皇帝的心思,他刹住脚步,听着皇后缓声道。
“陛下也知道,那小夫妻向来感情好,如胶似漆。可惜都太倔了,一个赛一个的犟脾气。听说沈二姑娘同苏家和离后,也是日日以泪洗脸,这真是造化弄人。”
谢清鹤眉角轻动。
皇帝眉心皱起:“苏家那孩子如今怎么样了,太医怎么说?”
皇后一时语塞,赧然失笑:“瞧我,这阵子都忙晕了,也忘记问一句。”
皇帝摇摇头:“你为朕的事日日焦头烂额,朕还能不知道?罢了,清鹤你替朕去一趟苏家,苏尚书膝下就这一个孩子,若真有什么三长两短……”
皇帝扼腕叹息,还没说两句,眼前又是一阵头晕目眩,皇后忙不叠上前扶住,好生安置皇帝回宫歇息。
帘栊轻动,皇后款步提裙,笑着道:“清鹤,你等等。母后让人做了广寒糕,这些时日辛苦你了。你父皇的病……”
皇后欲言又止。
谢清鹤面不改色:“父皇的病如何,母后不是最清楚吗?”
皇后挽着鬓边的金镶玉牡丹花步摇:“都是枕边人,自然清楚。”
皇后凤眸半擡,慢悠悠瞥了谢清鹤一眼。
“我听说,你也把她带来了。”
谢清鹤没说话。
皇后笑睨他一眼,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她和苏家还真是有缘,这样都能碰见。”
……
行宫处处张灯结彩,园中彩带飘飘,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沈鸢站在廊下,好奇踮脚往外张望。
松苓陪在沈鸢身边,遥遥瞧见空中的一点黑影,松苓大吃一惊:“这山雀还真是认主,这都能找回来。”
这回往洛阳过来,沈鸢连着吉祥鸟一并带上。
她本是想着在路上将吉祥鸟放生,可不管多少回放生,吉祥鸟都能原路找回。
鸟笼中的树枝晃了又晃,吉祥鸟钻进鸟笼,稳稳当当落在树枝上。
张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珠子盯着沈鸢,像是在谴责她又将自己抛弃。
松苓忍俊不禁:“这山雀真是成精了,姑娘何不留下它,也不白费它这番心意。”
沈鸢拿珠钗逗弄笼中的小雀:“我本来以为它会更喜欢山里的。罢了,它既喜欢,就留下,日后我好好照顾就是了。”
言毕,又命松苓将鸟笼挂在月洞窗前:“再添些水,它飞了半日,想必也累了。”
松苓满脸堆笑:“阿弥陀佛,姑娘若是对自己的身子有这份细心,我就烧高香了。”
她扶着沈鸢回房,“这才晌午呢,姑娘先歇会罢,仔细又头晕。”
松苓小声嘀咕,“我瞧着姑娘这些日子脸色都差得很,也不知道是不是路上奔波的缘故。”
沈鸢没有接话。
她这些日子一直不敢合眼,只要闭上眼,总会梦见明宜那双怨恨仇视的目光。
沈鸢唇角笑意渐淡。
松苓低声道:“我打听过了,殿下这会还在陛下那,想来一时半会也不会回来,姑娘安心歇着罢,这里有我看着,不会有事的。”
不知道是谢清鹤不在,还是舟车劳顿的缘故,沈鸢枕着秋香色迎枕,恍恍惚惚竟睡了过去。
半梦半醒间,似是有人握住了自己的脖颈。
青玉扳指沁凉,贴在沈鸢后颈。
沈鸢迷迷糊糊呢喃一声,她下意识伸手,抓住了那人的手腕。
许是先前喝下的安神茶奏效,沈鸢一时竟没有惊醒。
攥着谢清鹤手腕的手指修长白皙,宛若白玉无暇。谢清鹤眸色沉沉,指腹轻轻压在沈鸢喉咙上,感受那一处的鼓动。
目光往下移,正好看见自己腕骨上的红痣。
谢清鹤眸色微动。
他记得沈鸢以前常盯着自己的红痣出神,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她的目光不在这处停留半分。
偶尔瞥见,也是匆匆别过视线。
好像是和苏亦瑾成亲后。
他又一次想起皇后的那句“沈鸢和苏家有缘”。
谢清鹤眸色一暗,不知不觉加重指腹的力道。
沈鸢蛾眉轻蹙,一记小小声的嘤咛从喉咙溢出。
还未睁开眼,蓦地有人抓住自己的手腕,推着她往里榻去。
落在唇上的力道强势、不容抗拒。
一点血腥气在沈鸢唇间蔓延。
良久,谢清鹤终于肯松开人。
挽着沈鸢后颈的手指从始至终都不曾松开,谢清鹤有一搭没一搭捏着沈鸢的脖颈,一双乌黑眸子深不见底。
月洞窗前忽然响起一阵展翅声,山雀扑腾着双翅,在笼中乱飞。
谢清鹤冷着脸,不虞瞥了那笼中的山雀一眼:“不是送走了?”
沈鸢气息不稳,怕谢清鹤迁怒山雀,忙不叠道:“殿下若是不喜欢,我让松苓拿下去。”
“谈不上不喜欢。”
瞥见沈鸢眼中的仓皇无措,谢清鹤忍不住笑了一声。
“一只畜生罢了,我还不至于连这都容不下。”
沈鸢缓慢呼出一口气,琢磨着哪日将山雀送去松苓房里,省得有朝一日真的惹恼谢清鹤。
窗下竹影婆娑,参差影子正好落在临窗的漆木案几上。
谢清鹤起身更衣,颀长影子叠着竹影,悄然落在地上。
他神色平静从容。
“父皇让我去一趟苏家,你随我一道去。”
沈鸢僵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