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痈部1-2(2/2)
山栀 升麻 葛根 白芍 柴胡 黄芩(各一钱) 黄连 木通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方歌”升麻葛根汤山栀,酒毒心痈黄连宜,柴芍通芩升葛草,水煎温服不拘时。
肾痈
肾经亏虚的人容易生痈肿,京门穴处隐隐作痛且微微肿胀,少腹及肋下满胀不适,这多因房劳过度后又受风寒侵袭所致。
“注释”这种病症刚发作时,京门穴处必有隐痛和轻微肿胀,患者会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面色苍白且不口渴,少腹及肋下满胀堵塞。多由肾虚不足的人因房劳过度,又受外来寒邪侵袭引发。初期服用五积散时加入细辛;等寒邪消散、疼痛止住后,适宜用桂附地黄丸调理。
京门穴又称肾募,位于身体侧面腰部监骨下方的肋间。
五积散
苍术(炒,二钱) 陈皮 桔梗 川芎 当归 白芍(各一钱) 麻黄 枳壳(麸炒) 桂心 干姜 厚朴(各八分) 白芷 半夏(制) 甘草(生) 茯苓(各四分)
取生姜一片,加水二钟,煎煮至八分,不拘时候温服。
若兼有头痛、怕冷的症状,可加入带须的葱头三个同煎,服药后盖上被子卧床休息,待出汗后,疗效尤为显着。
“方歌”五积散苍壳陈苓,麻黄半桔归芍芎,芷朴桂心干姜草,肾痈寒邪服成功。
桂附地黄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三焦痈
三焦痈是因湿热邪气凝结而形成的,在石门穴处会出现隐痛和轻微肿胀,寒邪凝结导致的病症,治疗方法和肠痈相同,凡是内脏的痈肿,都是在系膜内部发生病变。
“注释”这种病症刚发作时,一定会在石门穴处出现隐痛和轻微肿胀,使人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大小便都不通畅。这是由于湿热邪气遇到寒邪凝结而导致的。治疗方法和大、小肠痈相同。
凡是内脏的痈肿,都是在系膜内部发病,外部皮肤不会腐烂。
石门穴又叫做三焦募,位置在肚脐下方二寸的地方。
内痈总论
大凡人的胸腹部位有十一个募穴。所谓“募”,是各个脏腑阴气汇聚的地方。《灵枢》中说:凡是生内痈、内疽的人,他所属脏腑的募穴部位必定会出现皮肉浮肿,募穴之中还会时常有隐痛;浮肿明显的是痈,隐痛显着的是疽,这就是辨别内痈、内疽的凭证。如今这里只记载了内痈的治法,却没有内疽的治法,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内痈和内疽,它们的病因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病根有浅深的区别罢了。病根浅的是痈,病根深的是疽。如果临床用药时,攻邪与补正的分寸掌握得当,没有不奏效的。至于说募穴有十一个,而内痈只记载了九种病症,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胆腑的形状像一层薄膜,既没有输入也没有输出,胆汁清润洁净,不会生内痈、内疽。至于膀胱,也像一层薄膜,里面只装着浊水,所以古今的医书中,都没有讲到膀胱生内痈、内疽的情况,因此这里也不敢详细记载。虽然如此,中极穴就是膀胱的募穴,现在有人中极穴出现浮肿或隐痛的,所表现出的证候,竟然和小肠痈相同,治疗方法也应当按照小肠痈来处理才好。等待后世的学者留意研究这个问题吧。
验内痈法
凡是遇到体内生痈的人,给他们五粒生黄豆,让其放在口中咀嚼,如果感觉不到黄豆的腥味,就是生内痈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