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腋部---

---腋部---(1/2)

目录

腋疽

腋疽初期像核状结块,是因肝气郁结、脾经忧思导致气血凝滞而成。肿胀弥漫、质地坚硬时,适宜用隔蒜灸法;日久后局部发红发热,溃破前会疼痛。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米疽,也叫疚疽。发生在胳肢窝正中,初期形状像核。由肝、脾二经因忧思恼怒,气结血滞而形成。肿胀弥漫、质地坚硬,皮肤颜色和正常一样,日久将要溃破时,颜色发红、微有热度且疼痛。初期适宜用艾炷隔蒜片艾灸,内服柴胡清肝汤加乌药消散;体质虚弱的人,适宜服用香贝养荣汤,外用乌龙膏敷贴。早期治疗或许有完全消散的可能,拖延则会成脓,适宜服用托里透脓汤;脓胀痛的,用针刺破排脓;脓排出后疼痛减轻,再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进行补养。其余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门处理。这种病症从初期到后期,内外治疗都禁用寒凉药物。

中年人容易痊愈,年老体衰者难以痊愈。

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

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相关内容)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相关内容)

乌龙膏(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腋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