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七零之雪肤美人 > 第71章 时光 又是列车一趟

第71章 时光 又是列车一趟(2/2)

目录

上海的邯郸路上,到处是商铺,只消出了校门,就能看到一片新的天地,上海这座城市,和北京带给她的感觉,并不一样,北京像是一个厚重的年长女性,而上海,则另有一种娇俏温婉的气息。

王薇和她拐进了一家商店,商店不大,有几件衣服倒是挺好看的。

“我想试试那一件。”

王薇最近领了奖学金,喜滋滋地试穿上了新的裙子,上海挺好的,试穿的百货商店多。

是一件淡鹅黄的裙子,款式——和林月歌身上的差不多。

一看价签,“太贵了,二十三块呢?”

林月歌朝着售货员笑了笑,“七姐,帮我把这裙子包一下吧。”

七姐?

王薇看看林月歌,“你认识这的售货员?”

林月歌看着王薇身上的裙子,回想起了,77年的冬天,她苦学缝纫机,终于复刻出了一件面包服时的欣喜和激动。

她身上的裙子,也是她仿制的。

大学时间,她用课余时间仿制衣服,挣来的钱,租了一间小屋子,平时在那里囤积一些漂亮的服装辅料和面料,买了一架缝纫机。

她发现,仿制衣服在上海的市场更好。上海人民对衣服的美观要求高,又舍得花一些钱在穿上面。

不过,他们更加挑剔。

她有幸在上海的旧书局淘到了一批日本的缝纫杂志,看不懂日语,但里面图样清晰明了,服装款式也很漂亮,靠着这一批日本杂志,她做的几件衣服都很畅销。

但她自己卖衣服没时间,就和七姐合开一家私营的商店。

七姐,是在上海第一个买她衣服的客户。

这时候,这种私营的百货商店,在上海已经有一些成熟的趋势了,她的衣服,大多挂靠在这家店里卖。

后来,她没时间选款式,缝纫的时候,七姐就招了一批缝纫工,她只负责做选款和设计。

凭着这家店,林月歌在上海读大学的几年,吃得好,穿得好,一点儿生活上的苦,也没吃过,每月还按时给林家寄回去一百块钱,自己也存了不少。

可以说,她现在已经是个小富婆了。

只是这一切,学校里,她轻易不让人知道。

林月歌没有跟王薇坦诚一切,只是笑笑,“这件衣服算我送给你的。”

王薇也不是性格扭捏的人,收了衣服,拿着奖金请林月歌下馆子搓了一顿好的。

算是给她送别了。

对口城市援助项目,很快启动,上海市报名的大学生,按时在火车站集合,点了一圈名。

“人都到齐了伐?”

为首的负责人是个穿着小西装的中年女老师,梳着齐耳短发,浓重的上海口音。

“等等——还有人!”

苏月红拎着行李箱,挤到了队伍中,“老师,我来迟了,对不起。”

女老师问了她的名字,“名单上没你啊?”

苏月红从兜里掏出来一封介绍信,“老师,我是学院书记临时加的名额。”

女老师看了看信和上面的章,点头,“进队伍去吧,火车快开了,都动作快点儿。”

一行大学生各自拎着行李往火车上排队进去。

林月歌刚坐下,忽然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她转头看去,很惊讶,“阿锦?”

阿锦坐在她对面的位置,又跟同行的人摆了摆手。

“刚刚”

林月歌点头,“嗯,你也?”

阿锦朝她伸出手,正式自我介绍,“方锦程,同济大学,76级,物理系研究生。”

方锦程?

这熟悉的起名方式……

她伸过去握了一下,他的手也很大,却有些冷,“你是方倩倩的弟弟?”

她还以为,他只是个收废品的少年。

方锦程嗯了一声,算作回答,很快又着急道,“我后面去子弟中学找过你,你不在了。”

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林月歌不置可否,“嗯,我回家过年了。”

那个冬天,闭上眼睛,那些雪花都能喷薄而出。她回到桃坞镇后,家里也连连下了好久的雪,过年,都被冰雪笼罩着。

她带回去一大笔钱,全家都过了个好年,吃上了年猪,还买了头邻居家的羊,杀了吃了,大姐也高兴地抱着她蹭了好久。

所有的弟弟妹妹,都吃的嘴巴上油光闪亮。

那是他们最开心的一个年。

连父亲,都拿下老旧的水烟杆子,抽上了大前门,尽管他不熟悉那个味道,被呛了好几下,但他们都笑了。

林月歌考上了大学,还挣了钱,怎么能不高兴呢。

原本,只是指望她去做个保姆,挣点儿工钱,拿来补贴嫁妆。

时光,可真是匆匆。

“怎么不说话了?”

方锦程发现,正式自我介绍完之后,林月歌反而不怎么搭理他了。

“可能是车上人多,有点儿热。”

方锦程回头环视一圈,这一看,几乎整个车厢男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林月歌身上,被他一看,不约而同地各自岔开。

苏月红见到林月歌旁边坐下了了年轻帅气又高大的青年男大学生,跟她很熟络的样子,又用眼睛上下扫了一圈那个男青年的穿戴,都挺高档的。

等等——

他手腕上那圈手表发出来的冷光!

苏月红认出来,那不是英纳格牌的瑞士手表吗,这一块可不便宜,还得加购买券。

她就说林月歌的钱来路不明,呵……

仿佛找到了某种注脚,苏月红好受很多,但又似乎更加难受了。

半晌,她无聊起来,找旁边的女老师搭话,聊了一会,她才问,“邱老师,咱们到底是去哪里对口支援啊?”

邱梅珍放下手里的书本,语重心长道,“同学,那是咱们祖国饱受自然灾害摧残的北方城市。”

周围的同学也好奇起来,“老师,通知一直没说是哪个城市,您给我们说说呗。”

她手放到了胸口,那里有一枚毛主席的像章,庄严起来,“河北,唐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