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成了举人家的恶毒夫郎 > 第120章 鲍北元、江柳定下 村塾开学……

第120章 鲍北元、江柳定下 村塾开学……(2/2)

目录

……

珍惜眼前人,这般赤诚的姑娘,他此生绝不辜负。

正事谈完,锅中的水也开了。

江柳干脆将镯子戴上,而后起身下汤圆。

另一边,叶阿爹也将午饭做好了。

这时,按捺不住的江大河跑了来。

今个儿鲍北元买了不少东西:

十斤蔗糖十斤盐巴,只这两样就花了五百文。

还有一坛子黄酒、两斤茶叶。

黄酒不错,一坛就要三百多文。

但茶叶更贵,一斤高达三两银子。

这茶叶虽比不得余采日常喝的七两一斤的,但对于普通人家而言,这种价格的绝对是上等货。

还有两条猪后腿——其中一条是给叶厘的。

对于江大河而言,三两银子一斤的茶叶与几十文一斤的根本没多大区别。

与其花这个冤枉钱,不如全部买成猪肉呢。

可这是他准女婿的一番心意。

还有江柳手中的银镯子。

这都说明鲍北元对这门亲事是满意的。

是以,他难得没唠叨,红光满面的上了饭桌,喝鱼汤时,吸溜声大的堪比吸溜面条。

他江大河是个有福气的,这会儿就喝上半个儿的孝敬了。

他高兴!

至于买铺子的事,他意见和江柳一致。

都是一家人了,还分那么清干啥。

只要碰到合适的,该买就买。

一番关切,叫鲍北元很是感动。

这的确是家人的样子。

有了今日的良好基础,待一周后县学放假,鲍北元便又来了。

此次他打着给叶厘分成的旗号,正好又碰到江纪在家,所以他顺理成章留了饭。

这一次,江大河、梁二香、江柳、江榆都在,梁二香、江柳还给他做了两双鞋子。

他每日都要去给半闲居送货,还要出门沿街叫卖,一年到头很是费鞋子。

而且,他其实还处在长身子的年纪,鞋子一年就得一换。

对他而言,送鞋子比送旁的实惠。

捧着两双鞋子,他很是感动。

果然是家人,想他所想。

不过,自打他娘去世,他的衣裳鞋袜都是找之前相熟的绣娘定制的。

从今往后,他也能穿上家人为他做的衣物了。

真好。

这一次见面后,第二天,江柳找上了叶厘。

她想学识字。

她与鲍北元,一个是村姑,一个是小少爷。

上次鲍北元的野草论说明两人看待同一事物时,有着不小的差异。

从前的经历无法改变,但今后的相处,她想努努力,识一些字,好跟上鲍北元的话语。

今后她也不务农了。

她不准备与鲍北元谈庄稼、农事。

当然,她也谈不了四书五经。

但最起码她得看得懂账本吧?

真成了亲,那她可就是饮子店的老板娘了。

不好再当睁眼瞎。

江柳有上进的心,叶厘自是支持。

恰好,村里的村塾也要动工了,届时凡是想识字的,甭管男女老少,皆可去读。

上半年,他给村中添置了些龙骨水车,还打了二十多口井。

但这加一起也没花多少钱。

如今作坊每个月的盈余,因产量提高以及村塾夫子还未到位,有个十八两左右。

所以盖村塾的银钱两个月就攒出来了。

这一次盖村塾,亦是全村齐上阵,这样能节省不少工钱。

至于夫子的人选,这自然是拜托江纪。

江福正事先征询了全村人的意见,若是想走科举之路的人多,那就多花钱请个高水平的夫子。

若是大家伙儿只想简单识字、明理,那就请个水平一般的夫子。

如今全村人都沉浸在做变蛋的疯狂里——一个月能挣十多两甚至是二十两,这叫人如何淡定?

疯狂,必须疯狂!

家中房屋太小没地方放置变蛋?

好说。

在后院搭个棚子过度一下,这完全没问题。

或者如叶厘那般,将一面院墙扒了,将自家院子往外扩一些。

两三日就能搞好。

总之,现在村人连自家房子都不舍得翻修,一门心思钻到钱眼里。

对于走科举一事,不少村人难以下决断。

这种情况下,自是不用多花钱请水平高的夫子,找个差不多的凑合一下就行。

第一场秋雨落下时,村塾终于完工了。

村塾坐落在村子北侧的一处空地上,占地面积跟普通的农家小院差不多。

里边共有五间青砖瓦房。

两间是讲堂,一间是夫子的办公室,一间是卧房,一间是灶房。

另外还有水井、菜园子。

可谓是一应俱全。

地上也铺着土砖,颇为平整,下雨天也不会泥泞。

江福正开出来的薪资是一月三两,每年再提供一千斤玉米。

以一个成年男子的饭量而言,配着些瓜果蔬菜,那绝对够吃了。

新房,包吃包住,离县城还近。

这个条件,彭希明听说之后,颇为心动。

这是他梦想中的村塾啊!

不过,他现在成了半闲居的东家之一,没空过来教书。

最终,江纪在县学里寻了个人。

这位仁兄名叫吕想,也是农家子,但情况比彭希明要好上不少,跟石义差不多。

他在县学读了十余年书,已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

这个年纪还在让父母妻儿供养自己,他深觉愧疚。

无意中得知江纪在为村塾找夫子,他便赶紧报了名。

一个月三两银子,一年就是三十六两,还能得一千斤粮食,这待遇,优渥!

吕想积极应聘,江纪也认真面试,确认吕想有一定的水平,又经过江福正、叶厘的面试,这才定了下来。

夫子就位。

那学子也要就位。

为了鼓励村人积极入学,江福正还放出了一个大饼:

成绩优异者,可担任作坊账房一职。

这个大饼一出,家家户户都将自家孩子往私塾里送。

虽说目前作坊的收入比不得变蛋,但这只是目前。

如今农具买了,水井打了,村塾也建了,那么作坊每个月十两的盈余,就是员工们的。

要么以节礼的形式发下去,要么作为年终奖直接发现银。

若是将工钱、节礼、年终奖加一起,那么一个员工一年到头,差不多能从作坊领十五两银子。

这银子少吗?

不少!

而且只干半日活,冬日也能有进项。

因此,小到六岁,上到已成亲,凡是觉得可以争一争账房职位的,都进了私塾。

加一起有五十余人。

江福正颇为欣慰。

村中一下子多了这么些识字的人,野枣坡当兴!

不过,江麦依旧留在县城的私塾,没有转到村塾来。

江芽也没去凑热闹。

刘饴快生了,叶阿爹回了叶家,如今家中只剩下他和叶厘,身为好弟弟,他也不好让叶厘一人干家务。

再者,他还要去作坊干活、要学针线。

他日日忙的团团转,可没时间去读书。

叶厘也挺忙的。

叶阿爹回叶家后,便由张苋顶了他的位置。

经过半年的考察,张苋这位堂哥夫爽朗、勤快、处事周到。

他早就开始帮着江通做变蛋,如今人手不够,叶厘便让他接过叶阿爹的活儿。

叶厘家的芋泥作坊也运转了起来。

头一批芋头,余采订了五万斤。

走水路,郑家粮铺一船就给拉回来了。

根据去年的经验,半闲居日销六百斤芋泥,轻轻松松。

但今年少了刘饴、叶阿爹,为了日产六百斤芋泥,不但叶厘亲自上阵,他还让张苋接手叶阿爹的活儿。

此次郑家粮铺共拉回了十万斤芋头,这多出来五万斤芋头,不仅酒楼、饭馆、饮子店、点心铺感兴趣,一些喜好美食的人家也感兴趣。

芋泥有利可图,且时常买不到,如今有芋头在手,不少人便想研究研究。

芋泥的做法实在简单,将芋头一煮,再压成泥,那就成了。

芋泥细腻,没有红薯的纤维感,即便只放些糖,那也称得上是美味。

一些饮子店,还真推出了芋泥这道小料。

点心铺也上了新。

其他饭馆、酒楼,陆陆续续也推出了与芋泥有关的吃食。

但半闲居的生意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旁人的芋泥,没有炼乳这个小窍门,口感比半闲居的要差上一些。

再加上蛋挞也属于半闲居的独家秘制。

因此,真正喜好芋泥且不差钱的人家,还是选择来半闲居消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