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成了举人家的恶毒夫郎 > 第78章 还是办村作坊 花钱的地方多

第78章 还是办村作坊 花钱的地方多(2/2)

目录

虽说之前答应了会考虑乡亲们,但现在自己哥夫也有这个需求,那肯定是先安排刘饴进作坊。

刘饴皱眉,没有应下:“我同你大哥商量商量吧。”

叶厘:“……”

要不,他真的扩大生产吧?

其实,最近有好几个小老板想把每日的订货量提一提,每天七八斤的量,根本不够卖!

这数字若是翻一番,那应差不多了。

但如此一来,作坊的盈利也会上涨不少。

他目前靠着豆腐泡、变蛋、饮子,月收已快有四十两了。

若是扩大生产,那轻轻松松就能奔去六七十两!

一年就是近千两!

这有点惹眼啊。

他当初想办作坊,一是为了偷懒,一是为了搞钱。

当时江纪前途不明,读书要耗费不少银钱。

家中房子也破旧漏风,他想建暖阁。

另外,恩格尔系数也高得他不敢大吃大喝,更别说后来还得知江纪欠了八两多的外债。

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他当时就只想搞钱,满脑子搞钱,旁的没考虑太多。

后来,江纪建议他先拉着自家人将作坊搞起来,他应了。

如此一来,预想中的村作坊变成了家庭小作坊,风险全被他一家给担了。

如今这钱来的迅猛,他不由怂了。

只想低调茍住。

可村人、包括刘饴都有进作坊的需求。

而且,他用钱的地方也不少。

江纪在县城读书,明年江麦也要进私塾,他想在县城买个小院儿。

这样江纪日日都能回来了。

他也不至于天天闲的长毛——住在县城,最起码他能出门逛街!

可北阳县的房价不低。

县学在东北角。

私塾却是在城南。

他得选位于两地中间的院子。

届时,江芽肯定不愿一个人留在家中。

因此,光是卧房就得有三间。

再加上灶房、杂物间、牛棚、水井等,这院子肯定不会小。

还不能太偏僻,要考虑到以后能不能卖出去。

所以,这种院子,没个三四百两根本下不来。

他想早些买,但靠着如今的收入,他得攒上一年!

明年江麦就要去读书了,束修费、书本费、加餐费等,没个二三十两可打不住。

明明有钱,却不敢放心大胆的赚,这感觉有些糟糕。

……

要不,如同变蛋那般,他将全村都绑到作坊上?

只听说过灭门知府破家县令,但在太平年代,尤其是北阳县还有漕运使驻守,县令应不敢搞什么屠村吧?

到时候全村都富,他家也就不怎么显眼了。

心中拿不定主意,当他又一次坐着江通的牛车去给江纪送饭时,他便将心中所想告知给江纪,让江纪帮忙参详参详。

这次他带来的饭食是简化版的过桥米线。

颇为应景。

这种汤汤水水可不能站在县学门口吃,江纪就领着他回了寝所,让江通一人守着牛车。

自打江纪入学,候廪生一次也没来住过。

这寝所成了江纪的单间。

天已经黑了,一进屋,江纪就将蜡烛点上。

这房间不大,炕都是单人的,炕头放着一张简易书桌一个简易柜子。

江纪把候廪生的凳子搬来,他与叶厘在桌前坐下。

米线盛在坛子里,各种配菜叶厘已经烫熟了。

米线表层覆着一层厚厚的油,再加上叶厘还用小棉被包着坛子,所以这一路走来,鸡汤依旧是滚烫的。

就是里面的米线泡的有些久,口感下降了许多。

但江纪不嫌弃。

他还是第一次吃米线呢。

他拿起筷子搅拌一番,浓郁的香味立马在小小的凉凉的室内散开。

等将米线吃到口中,他不由朝叶厘竖起大拇指:“好吃。”

口感很细腻,跟面条似的,但比面条多了一丝滑溜。

“喝口汤。”叶厘将勺子递给他。

他接了过去,舀了一勺汤汁送入口中,汤汁微辣中透着淡酸,可口又开胃。

他不由用另一只手抓住了叶厘的手,柔声道:“辛苦你了,折腾着做这些。”

叶厘闻言笑:“快喝吧,我有事同你说。”

“什么事?”江纪好奇。

“就是大家伙儿干活很卖力,我想给大家发点福利。”

“离得最近的节日是冬至,还有将近一个月,太远了,我想统计一下众人的生辰,谁要是过生辰,那就发点米面肉。”

叶厘解释。

江纪想了想,点头:“可以。”

这是好事。

可以有。

“二叔的生辰快到了,往年二婶会给他煮两个鸡蛋,他都是给了小麦。”

“好。”叶厘记下:“我提前一日准备些大米、面粉、猪肉。这是以作坊的名义发的,咱们身为小辈,从前没成亲就不说了,但这次得给二叔准备生辰礼物。”

江纪闻言,道:“应该的。”

不过,瞧着叶厘的脸,他的思绪却是飘远。

他和叶厘的生辰都在春日。

也就是两人成亲的那个月。

过去的就不想了,但明年叶厘生辰……

嗯,还有几个月,他得攒些私房钱。

叶厘不知他的想法,说起了扩大生产一事。

“……咱们村虽小,可也有二十多户人家,江伯还是里长,到时候我少拿些收益,届时大家都富,那咱们就不显眼了。”

江纪听完,思忖片刻,道:“你回去问问江伯,他知道的比咱们多。”

他和叶厘太年轻,与县衙里的人也没什么来往,如此大事,必须得找江福正商议。

“好。”叶厘也是这么打算的。

就两人说话间,坛子里的米线只剩了个汤底儿。

叶厘催江纪收尾。

待江纪把最后一勺汤汁喝完,他身上已冒了汗。

大冬天的吃这么一份美食,舒坦!

只是,这饭吃完,叶厘也该走了。

他不由又抓住了叶厘的手。

冷清孤寂的烛光,因为叶厘的到来,一下子就温馨暖和的犹如是在家中。

叶厘心里头也不舍。

好在江纪入学已有大半个月,再有一周就要放假了。

于是他朝江纪眨眨眼:“我要的炕桌已经打好了,等你回来,咱俩试试。”

江纪闻言一愣,试试炕桌?

但下一瞬,想到高凳的作用,他立马深吸一口气,好将脑中的画面给压下去。

不能想!

不然他八成控制不住自己,要跟着叶厘回村!

他的反应,令叶厘瞬间笑靥如花。

叶厘也不管他刚吃了米线嘴巴油乎乎,扑到他怀里去亲他:“好相公,亲一个。”

江纪:“……”

算了,亲一个,只亲一个!

等他将叶厘送到县学门口,已是一刻钟后。

不远处的江通见此,不由扯了扯身上的大袄子,而后跳下牛车蹦了几下。

这两人总算出来了。

他待在外头快冻僵了!

不过,这一次江纪看到了他。

江纪一直将叶厘送到牛车前,一脸歉意的对他道:“大通哥,刚才同叶厘谈事情,忘了时辰,叫你等这么久。”

江通闻言,立马摇头:“反正我也没事,你们谈你们的。”

他从前在王家当学徒(孙子),不晓人事。

这半年又一心挣钱。

是以,他根本没察觉到叶厘、江纪那过于红润的嘴巴。

至于那有些红的脸颊,天这么冷,肯定是冻的。

叶厘轻咳一声,道:“江纪,你回去吧。”

江纪闻言,点头:“好。”

于是叶厘上了牛车,这一次他和江纪表现的很是淡定,一点儿都不黏糊。

待回了村,叶厘早早睡下,担心自己睡的太死,他还让叶阿爹第二天起床时叫醒他。

有叶阿爹在,他在第二日凌晨成功见到了来送骡子上工的江福正。

此事没成之前,不可宣扬。

于是他和江福正站在棚子几米之外的地方,他压低声音将自己的打算、担忧告诉给了江福正。

若是搞村作坊,每户都有一人进作坊干活。

那作坊的日产量能达到六百斤!

一斤的利润是五文七厘,六百斤便是三千四百二十文!

一日是三千四百二十文,那么一个月就是一百零二两六钱!

一个月一百两!

就算还要减去工钱的支出,那他一个月的盈利也有七十两!

但他愿意只拿五十两。

余下的二十两,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留作福利费用,什么过节费、年终奖,都从这里支出。

一部分以工钱的形式,发给众人。

他目前是没有财力去建一个村作坊的。

好歹是村级作坊,可不能跟现在似的拿棚子糊弄,届时必然要盖一个宽敞的院落,家家户户都得出钱。

既然这个作坊算是众筹出来的,那他就打算给众人开高工钱。

最后一部分,攒起来以办族塾,给村中田地打井、购买灌溉农具,比如说龙骨水车。

野枣坡的人都姓江,虽然大家关系远了淡了,可明面还是一个族。

这年头想要让一族发展壮大,那唯有读书。

等族里的人才多了,那就不会再瞻前顾后怕这个惧那个。

江福正没想到他有这么宏大的计划,脸上一会儿喜一会儿严肃一会儿激动的。

等他讲完,立马就道:“如今的县太爷还算清廉。”

“二十年前那场祸事,虽是天灾,但主因却是当地父母官贪墨了赈灾的粮款,今上平息流寇后,下狠手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官场上的风气好了许多。”

“尤其咱们北阳县是聚财之地,关注的人多,一般官员可不会为了几百两就闹出家破人亡的惨剧。”

况且,他们捞钱的地方多着呢。

像是县城里的那些车行、镖局、倒腾南北货物的商行等,哪一个挣钱不比豆腐泡作坊多?

即便不插手漕运,只靠着这些产业县衙里那些官老爷也早挣得盆满钵满了。

可这些话就没必要和叶厘说了。

但他心中对叶厘、江纪是极满意的。

虽年轻,还在短时间内挣了不少银钱以及考取功名,可夫夫两人不但没飘,反而更谨慎了。

还打算出资办族塾!

族塾,族塾啊!

他身为族长,这叫他如何不激动?

有这对夫夫在,他们野枣坡何愁不兴!

至于水井、龙骨水车这些,身为农人,他也是极欢喜的!

按下心中的振奋,让脑子冷静下来,他又道:“况且,小纪是秀才,这也是个护身符。想动秀才,那需得先上报学台革去功名,颇为麻烦。”

“届时我多找县衙里的官老爷喝酒就行了。”

“这作坊你该办就办,不要有顾虑。”

“不过,你分出去的利润太多了,无需二十两,一个月十两足矣。”

“十两?”叶厘有些不确信。

“没错,十两就够了,别忘了你还额外留了三十两的工钱支出,这加一起就是四十两了。”

“你要是让出二十两,那加一起有五十两!这如何花得完?”

“族塾、水井、农具这些慢慢攒就是。”

江福正说着,开始给叶厘算这里面的账。

如果每个人的工钱是一日三十文,那么一个月就是九百文。

每家出一人,算上叶家人,那作坊里的人也就是三十个。

那一个月工钱支出是二十七两。

村塾的话,若是要气派,那就整个青砖的。

因为村中人少,所以院子不需要很大,算上讲堂、夫子的住处,那盖下来花上二三十两就差不多了。

村人进学无需交束修,夫子一个月的工钱,哪怕是秀才,一个月三两即可。

当然,若是教学水平高,那三两打不住,得四五两。

目前先按最低支出算:三两。

生辰贺礼,就当每月有三个人过生辰,每个人的预算是二百文,那一个月是六百文。

二十七两+三两+六百文,所以,每个月的固定支出是三十两六钱。

叶厘让利十两,那么还有九两四钱的余额。

一个月是这个数字,那么一年就是一百一十二两八钱。

又不是每个月都有节日,腊月节日多些。

而且新年是个最大的节,福利要厚些。

但厚能厚到哪里去?

就按照一年七个节日来算,一个节日每个员工的节礼花费是二百文,那么过一次节日,总花费是六两。

七个就是四十二两。

一百一十二两八钱减去四十二两,还能剩下七十两。

这七十两拿去盖村塾、买农具、打水井,等将这一套给置备齐全,那这七十两就多出来了,没地方花了。

所以,叶厘每个月让利十两就可以了。

就这都花不完啦!

江福正这番话合情合理,叫叶厘无法反驳。

叶厘瞬间乐了起来。

一个月又能剩下十两!

等作坊办起来,只靠着豆腐泡,他就能月入六十两!

“江伯,我和江纪可信任您了,有您这话,我可真的要这样办村作坊了。”

“办吧,对咱们村而言是大好事,我比你们俩更盼着将这作坊建起来。”

江福正脸上露出了笑,并没有在意叶厘话里的那一点点质疑。

谨慎无大错!

“好,那您今日就召集乡亲们商议此事吧。”叶厘乐呵呵的道。

争取早些将村作坊办起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