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卡拉苏口岸外(1/2)
第74章 卡拉苏口岸外
范干津有个无法对别人说的隐忧——梁辉要是这回遇险, 十天半月回不来。假偶信息素分子捣乱,自己也得出事了,梁辉承诺过回来, 但范干津想到梁辉那大霉星体质, 又头铁掺和这么危险的事……墨菲定理,多半要糟。
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傻等着, 不是坐以待毙吗?
梁辉连自己的命都不顾惜, 又怎么能想到他呢?Ъ
-
范干津很快赶到宇派公司驻地, 向那两个转业的前军人打听消息。
宇派暂时租着朝阳区国贸的写字楼,现阶段开始工作的就二三十人,一个大平层完全够。岳长风很能开源节流,那种班子都没组起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园区的烧钱事,他才不会做。正式研发工作没有铺开,条件就凑合着。
这两位退役程序员, 转业有三年脱密期, 两人都二十七八岁, 他们之前待的军工企业是研制航空航天器材料,技术没得说,军概股也曾被炒热过一时。但出于个人原因,他们工作几年后还是决定转业。
有这两位转业军人和罗贵塔牵线, 再加上梁辉积极活动,国防部高层才答应租赁部分的智能识别技术。但那只相当于给了一颗种子,怎么把它种出来、培育长大,磨成面粉、做成糕饼,都还需要另外的技术支援。
范干津单独把他们叫到写字楼
两个转业军人见到范干津这年纪轻轻的,也没露出太惊讶表情。他们早知道这个小范金主的年龄。而且他们认识梁辉的时候,梁辉也是差不多的年纪。他们规矩坐在范干津对面,从部队里的出来的人,身上会有种悍然又令行禁止的气质,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也抹不平。
他们很乐意提供不属于保密条款的线索:“西部集团之前和不少三线军工企业合作过。所谓的三线,就是在建国早期为了响应重工业设备转移到大后方的号召,许多飞机大炮零件的工厂都拆分转移到大西南大西北的山区里。后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后,有些被撤掉编制转民用了,没撑下来;有些则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之前梁辉母亲做顾问的,就是一个转型成功做得很大的三线军工企业,专门做钛合金耗材。”
他们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看范干津的反应。
范干津几乎瞬间明白:“钛合金,最轻最硬的合金……火箭、导弹、航天器材、大飞机……”
都是靠它们支撑起来的。
这两位技术员点头道:“二十多年前,那家军工企业就已经是国内航空航天材料的主要大供应商之一了。它现在主业还是这个。经过结构转型升级后,现在镁铝合金,微铬金属,应用在信息产业里的高精小金属,也陆陆续续在做了。”
“我们的国家,是要靠这些小金属支撑。”范干津问,“你们舍得离开那样的地方?”
“说出来也不怕范老板见笑。”两人对视一眼,“它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材料。我们搞计算机的觉得还是来互联网公司更好。而且,那是国家百分百全控股的支柱产业,没什么盈利希望,比较考验人的奉献精神……”他们说得有点委婉。
范干津善解人意:“人各有志。”
“还是有很多战友留下,做着伟大的事情,我们这样的不多,也幸好。”他们自嘲道。
范干津点头揭过:“所以,梁辉有可能借这家军工企业的帮忙吗?”
“这家军工企业确实有个研究所在新疆,当然不能随意出入境,但如果梁辉隐瞒来意,把它当成一个迷路途经的补给处,那些断网不知世事的淳朴科研站工作人员,会热情欢迎他休息整备吧,说不定还会给他越野车加满油。”
范干津扶额:“它的位置……”
“疆西边境,靠近卡拉苏口岸,我们没有去过。”那两个转业军人道,“梁辉想必会从那里出塔吉克斯坦。”
“谢谢你们。”范干津沉稳道。“很有用,这下我心里就有数了。”
-
他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孟杉杉萧典洋他们汇合,彼时孟杉杉已经在商务部开始实习,她也有些讯息渠道。大家都在尽力联络梁辉,不希望他出事。
范干津拨通了之前寒假时联络过的中南部某融媒体集团董事长的电话。艾新正董事很高兴地和他寒暄:“小范,你是看到我们和省媒整合的消息?”
他以为范干津来关心情况。
多年之前,艾新正在发行量很大的民生晚报工作,随着纸媒没落,发行量降低,为了生存自救,民营报刊开始向线上阵地转移。无数昔日霸主纷纷淹死在沙滩上,万川融也是那时候给了艾新正的民生晚报一笔活下去的资金。他一直记挂在心,对范干津便异常友善。
艾新正看出来网络阵地的凶险残酷,没有头铁砸产品,而是聪明地弄出个矩阵全媒体的概念,去抱省媒爸爸大.腿。事实证明他这步走得非常正确,如果在国内有什么是最不能交给市场来调节的,那就是宣传文化阵地,一切纸媒出版物都要受部局管辖,贸然下海,就会内外交困。
经过了好几年、好几个大会的讨论,大刀阔斧重新洗牌,把省媒和省内十六家各种民营报刊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融媒体集团,为的就是在纸媒和权威官媒影响力越来越不好使的信息化浪潮中,往线上发展,抱团求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