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979章 辽国宝藏,江南乱起(三)

第979章 辽国宝藏,江南乱起(三)(2/2)

目录

况且从兴庆州古河床起出的那卷羊皮卷,早已交由研究院的教授牵头研究,史官们也从旁提供辽夏关系、地名沿革等史料支持,可翻来覆去比对了数月,也没找到半点与此次贺兰山疑云相关的蛛丝马迹。

如今能指望的,唯有此前派去的堪舆师团队实地考察,可他们已然出发半年,一路翻山越岭、杳无音信,至今没传回任何确切消息,再多纠结也无用,朱有建只能暂且压下心头疑惑,将此事搁置一旁。

就在这时,南明弘光政权的北伐檄文,终于随着锦衣卫的加急文书火速送进了京城。

那檄文措辞凌厉、气焰嚣张,消息一出,内阁与兵部当即炸开了锅,连夜紧急召集会议,一边围着舆图商议应对之策,一边火速派兵部主事赶往西苑,向乾德皇帝当面汇报这十万火急的军情。

朝堂之上,烛火通明却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内阁与兵部官员连夜核对军防、加盖官印,拟好一道道军令文书,派八百里快马分别送往汝南与徐州的驻军大营——

必须严令陈奇瑜所部即刻加强边境警戒,毕竟南方此次一下出动了三部主力军队,兵锋直指北疆,来势汹汹。

论起战绩与资历,马岱、吴襄此前在平定内乱时早已完胜高杰、刘良佐,胜负毫无悬念;

至于黄得功,想当年陈奇瑜驰骋沙场、平定三边之乱名声大噪之时,他和他的部下连百夫长都还没做到,实力差距一目了然。

只是战事瞬息万变,刀剑无眼,容不得半分懈怠与轻敌。

虽说陈奇瑜麾下三部将领皆是理论上的名将,可兵部最忧心的,恰恰是前线兵员——

这些士兵大多是新招入伍的农家子弟,操练时日尚短,压根没上过真正的战场,毫无实战经验,连血腥味都没闻过。

真遇上南明军那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百战之师,能不能稳住阵脚、顶得住第一波冲击,还是个未知数。

兵部尚书张缙彦心里跟明镜似的,深知兵败的后果,绝不愿重蹈黄嘉善、赵焕因战事失利而罢官的覆辙;

内阁首辅陈演与次辅魏德藻虽说此前风评不佳,也不想沦为方从哲、吴道南那样被后世唾骂的“误国阁老”,个个都绷着神经,不敢有丝毫大意。

当年萨尔浒、定辽几次大战,明军兵力明明数倍于后金,却愣是一败再败、丢城失地,生生把辽东那片沃土拱手让人,教训实在太过惨痛刻骨。

彼时的兵部尚书黄嘉善,明知后勤补给跟不上、士兵饥疲交加,却硬逼着前线速战速决;

内阁首辅赵焕更是纸上谈兵,主张四路并进合围后金,却又下旨让各部互不统属、相互掣肘,不许擅自支援;

任命的经略杨镐只懂刻板治军,却毫无临阵变通的处事能力,最终导致聚兵分散、指挥混乱,散兵各自为战,尽数溃败于后金铁骑之下。

事后兵部议事,满朝文武无不痛斥他们不懂兵力之贵重,指挥失当、刚愎自用,堪称祸国殃民的典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