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庙号思宗,北方表象(三)(2/2)
这群人不仅本职的建筑营造活儿做得精妙绝伦,军事能力更是相当扎实——
毕竟常年在外奔波搞工程建设,翻山越岭是常事,难免遭遇山匪流寇的骚扰劫掠,早就练出了遇事不慌、自己想办法解决的硬本事,拼杀起来丝毫不输正规军。
神谕会的传教士培训,更是把军事考核当成重中之重的硬指标:
能说会道、传播教义只是基本要求,更得有实打实保护教民的实力。
及格线不算高,却足够实用硬核——
必须能凭一己之力(无论斗智斗勇、用计谋还是靠武力,不限手段)消灭三百人左右的山匪团伙,没这本事,根本没资格单独出门传教,只能留在教区做辅助工作。
不光是研究院的研究员、助理和护卫队要定期参加高强度军事培训,就连各科德高望重的教授也不能例外。
虽不要求他们具备顶尖作战能力,但必须熟练使用各类护具,尤其是头冠型簧片盾板得运用自如,能随时抵御突袭;
手铳要能连射三发不脱靶,火炮的基本装填、瞄准、发射用法也得通晓掌握——
万一遭遇危险,至少能保住自己性命,学会自救,不至于成为拖累。
这般全民皆兵的紧张氛围,说到底都是被活僵闹出来的。
朱有建本就惜命怕死,自然不愿被动挨打,更是身体力行,亲自下场参与各种军事培训,从枪械射击到近身格斗,样样都不肯落下。
为了进一步提升野外生存能力,他甚至主动加入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生存拉练,风餐露宿、钻林涉溪。
别说王承恩、王德化这两位近臣快被吓疯了,天天提心吊胆,连赤衣卫都紧张得全程贴身护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生怕圣皇有半点闪失。
大明的军事培训早已不是某类人的专属,而是全民参与的必修课:
上至大明研究院的顶尖匠人、各地工坊的能工巧匠,下至西苑与紫禁城里的太监、宫女、妃嫔乃至太妃,无一例外都要定期参与,半点含糊不得。
就连蒙学堂里的小萝卜头们,也得跟着扎马步、练队列、学用简易护具,必须达到基础合格线,否则就得接着参加下期培训,直到过关为止,没人能搞特殊。
泰昌皇帝的和妃已经年近七十,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依旧被专人请到挂甲屯参加培训。
老太妃活了大半辈子,前半生在佛龛前诵经祈福二十多年,清心寡欲惯了,没成想老了反倒被养子乾德皇帝安排了军事培训,这般新奇经历放眼古今也是独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