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旧案重提,灭明计划(六)(1/2)
最终各方经过一番磋商,敲定了分工协作方案:
由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领负责统筹提供粮食、淡水等后勤食物补给;
荷兰开放小流求与巴达维亚的港口,供联军舰队轮流泊靠休整;
同时集合七国联军的军工厂,开足马力赶制火器弹药;
葡萄牙的卜加劳铸炮厂以精湛铸炮工艺闻名,由荷兰巴达维亚殖民领统一调配矿石、钢材等核心原材料,交由它主导铸造大口径攻城火炮与舰载主炮,确保攻坚与海战火力。
马尼拉火器工厂则负责提供枪械,随即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全力生产火绳枪与火药,所需的铁料、硫磺、硝石等关键物资均由巴达维亚通过海上航道统一调配运输。
各方专门制定了详细的账本,明确记录物资消耗与投入成本,约定战后在明国的利益分配中,荷兰将因提供核心基地、战略材料与港口支持,额外多得一成份额,其余国家按出兵比例均分,众人对此均无异议。
不得不说,联军统帅理查德·费尔法克斯确实具备卓越的统帅之才:
他既能凭借自身威望与外交手腕,协调好七国指挥官间的利益分歧,让联军行动步调高度一致;
又能在谈判中巧妙为盟友荷兰争取合理利益,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诉求,让各方都心服口服、毫无怨言,着实稳住了联军的团结局面。
而丹麦与瑞典虽国力有限,无法提供补给、基地等关键支持,也不愿沦为联军中的“边缘角色”。
两国经过商议,决定派出数十名经验丰富的军事教官,专门负责训练南明叛商组建的雇佣火枪兵,将自身引以为傲的排队枪毙战术、火枪操枪技巧与队列训练方法倾囊相授,力求在短时间内提升这支仆从军的战斗力,为全面攻取明国贡献专属力量,也为战后分赃争取更多话语权。
桑切斯攻明计划的根儿,本就是耶稣会一手炮制出来的野心产物。
六十五年前,几艘挂着十字架旗帜的帆船从亚齐港扬帆起航,耶稣会的传教士们站在甲板上,望着东方天际线,满心渴望将天主教的福音播撒进大明那片广袤的土地。
可彼时的万历皇帝,对这些金发碧眼的异域传教士满是骨子里的轻慢与疏离——
即便利玛窦早已放下所有宗教架子,脱下教袍换上儒衫,苦学汉礼、研习经史,甚至取了中文名、行科举礼,百般迎合大明的风土人情,依旧没能换来朝廷的最高礼遇,终其一生,连面见天子的机会都寥寥可数,传教事业更是处处受限,只能在民间小范围传播。
这份来自东方帝国的刻意冷落与折辱,让向来标榜神圣尊贵的耶稣会颜面尽失。
消息传回罗马总会,教士们怒不可遏,纷纷拍案怒斥大明的狂妄无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