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57章 锅底的第三道缝还会烫吗

第457章 锅底的第三道缝还会烫吗(2/2)

目录

他们收集金属碎片,打磨成“乐器”,夜晚贴耳而眠,梦里都是摩擦声编织的旋律。

陆昭早已离去,只留下一句无名箴言。

可他的火,从未熄灭。

它藏在每一个孩子抚摸铁片时指尖的温度里,埋在每一次黄昏沙丘上响起的规律节拍中。

而这团火,正悄然向远方蔓延——

县城中学的新生名单上,一个名字静静躺着:阿木。

没有人知道,这个即将踏入陌生校园的少年,背包深处藏着一片磨得发亮的金属扣。

第463章 锅底的第三道缝还会烫吗(续)

县城中学的秋季运动会刚拉开帷幕,阳光斜照在塑胶跑道上,蒸腾起一层薄雾般的热气。

可阿木却像陷在沙丘深处——耳边是哄笑,眼前是飞来的红球,胸口一震,闷痛炸开。

“沙子嗓!躲啊,哑巴崽!”

“你老家是不是连球都没见过?”

躲避球场上,几个城里学生围着他转圈,球一次次砸向他的肩膀、后背,故意避开头部,却又精准得不容闪避。

裁判吹哨不管,围观人群起哄如潮。

阿木嘴唇紧抿,指甲掐进掌心,却没跑,也没喊。

他只是缓缓蹲下。

动作很轻,像小时候在沙漠小学的黄昏里那样,一只手撑地,另一只手摸向鞋侧那枚磨得发亮的金属扣。

嚓——

一声轻响,短促却清晰,像是从地底浮上来的回音。

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节奏缓慢而坚定,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节拍。

那是陆昭老师离开前最后一个夜晚,在沙丘上用铁片敲出的声音。

那时他说:“火不在灶里,火在人心里。”

球场骤然安静了一瞬。

然后,东侧看台跳下三个身影——两个藏族少年,一个蒙古族女孩。

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奔来,二话不说,背靠背围住阿,纷纷蹲下,掏出随身携带的金属片、拉链头、旧钥匙,贴着地面轻轻摩擦。

嚓、嚓嚓,嚓嚓、嚓。

五个人,五个节奏,起初错落,继而合流,最终汇成一股低沉而稳定的震动,顺着操场水泥地蔓延开去。

那声音不响,却奇异地压住了喧嚣,仿佛有股无形之力渗入空气,让狂笑卡在喉咙,让奔跑的脚步迟疑。

裁判皱眉走来,耳机里突兀响起一段杂音干扰——可当他走近查看,五人皆未违规,甚至没有说话,只是闭眼低首,手指微动,如同进行某种古老仪式。

“搞什么名堂?”他嘀咕着退开,却鬼使神差地多看了两眼。

围观的学生们也愣了。

有人觉得诡异,想笑;可笑着笑着,又笑不出来。

那种节奏,竟让人莫名安心,像冬夜炉边听柴火爆裂,像母亲拍背哄睡的律动。

赛后,带头欺负阿木的男生竟主动走来,语气别扭:“……你们那个……能不能教我?我妹最近总做噩梦。”

阿木没答话,只是从背包最深处,取出一片锈迹斑斑的铁片。

那是陆昭留下的最后一块“教学工具”,边缘刻着模糊编号:xN-07。

据说他曾说这是“传火计划”的第七号火种。

当晚,宿舍熄灯后,阿木蜷在床角,借手机微光细细打磨铁片。

砂纸一遍遍拂过,划痕渐深。

他在上面刻下第一道记号——不是名字,也不是誓言,而是一个极简的符号:一个圆,中间三点,像极了锅底三缝中跃动的火星。

窗外风起,吹动走廊尽头一张新贴的纸条:

“你说的话,火都记得。”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

但自从高原学校改建供暖系统那天起,类似的句子就开始悄然出现。

有人说,是地质队测绘时发现的灶台内壁炭书启发了谁;也有人说,那晚校长坚持保留裂缝灶台,是因为亲眼见过寒夜里,七个孩子靠着那一缕地热熬过暴风雪。

而在千里之外的苏家老宅废墟旁,一位白发老人正默默将一块青灰色瓦片塞进防水袋。

瓦片背面,被人用极细的刻刀雕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心形轮廓。

他抬头望向东南亚方向,喃喃道:“这火……该由更小的手接着了。”

风继续南行,穿过边境线,掠过难民营斑驳的帐篷顶。

某天清晨,一名战地记者调试相机时,镜头无意间捕捉到远处一个小男孩背包外晃动的金属片——反光一闪,留下一道难以解读的轨迹。

他按下快门,心想:这个符号,看起来,有点像某种承诺。

但他不知道,那枚金属片上的纹路,与阿木手中正在打磨的那一道,一模一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