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觉醒(2/2)
总裁办公室内,苏曼听着曹芸关于项目进展的汇报,心思却有些飘忽。
昨夜那个男人卑微又炙热的眼神,以及最后那近乎狼狈的逃离,莫名地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那个韩华……他今天怎么样?”她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
曹芸微微一愣,如实汇报:“似乎……和平时不太一样,具体说不上来。”
这更勾起了苏曼的好奇。
“他怎么了?”苏曼问道。
“我感觉,他今天确实有些不一样,但不一样的地方是哪里,我也说不出来。”曹芸皱了皱眉头,说道。
“这样啊。”苏曼点了点头。
“苏总,莫非你真的动心了?”曹芸古怪地看了苏曼一眼。
苏曼闻言,也有些不好意思,皱眉摇摇头道:“我不知道,总感觉他很熟悉。”
……
韩华所在的公司,是一家通讯公司,主要业务是手机,交换机等各种通讯设备。
下午,召开了一个部门会议,韩华作为手机研发工程部的员工,也参与了。
“各位,再有半年,产品就要发布了,但我们部门还有几个没有解决的产品bUG,大家说说这几天的发现,还有你们的推测,我们需要尽快解决。”部门主管杨泽开口道。
主管的问题让在座的工程师们陷入了沉默。
手机信号在特定场景下会出现无法解释的衰减,这一款手机立项是从去年开始的,这个信号问题困扰了团队整整一年,大量的测试数据和模拟分析都未能精准定位根源。
几位资深工程师轮流发言,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天线设计缺陷或基带芯片的软件算法问题,都无法完全确定。
就在这时,一个平静的声音在会议室后排响起。
“天线和手机的接触问题,我们换掉天线部件,选择更好的就能解决了。”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声音的来源——韩华。
他之前一直沉默地做着记录,此刻却迎着众人的目光,眼神没有丝毫波动。
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他继续用简练的语言阐述,仿佛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过度关注了硬件本身和协议栈软件,却没有注意到材料本身的问题。”
韩华的声音古井无波。
“当前使用的天线触点镀层材料,其微观结构在长期微振动和温湿变化下,会产生极细微的晶相转变。这种转变导致其电导率出现非线性波动,尤其在特定温度下,会与旁边的金属中框形成不稳定的容性耦合,从而引起信号衰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复杂电路图和测试数据,直接看穿了那些线条和数字背后的物理本质。
“实验室的静态测试环境无法完美模拟用户手掌的压力、汗液电解质以及日常使用中的微小形变,这就是为什么问题在真实使用场景中复现率很高,但在我们可控的测试环境下却难以捕捉的根本原因。”韩华解释道。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几位刚才还在争论天线设计还是芯片算法的资深工程师面面相觑,这个角度完全超出了他们常规的故障树分析范围。
材料微观结构的晶相转变?这涉及到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的深水区,不是一个普通硬件工程师能轻易断言的问题。
部门主管杨泽皱紧了眉头,问道:“韩华,你这个说法……有数据支持吗?更换天线部件,涉及到供应商、成本、重新验证周期,不是小事,我们需要确凿的证据。”
韩华迎向主管的目光,继续说道:“证据有三点。”
“第一,所有故障报告都集中在手机使用一年前之后,这与材料购买时间窗口吻合。”
“第二,故障在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因为那是主板温度上升的区域。”
“第三,这些在极端温湿度循环测试中捕捉到的信号毛刺,其频率特征与我所推测的材料相变引起的阻抗跃迁模型高度匹配。”
“至于确凿的证据,我暂时没有,只是说明一种极大的可能,或许我们可以对故障机进行取样,做聚焦离子束切片和透射电镜分析,直接观察镀层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
接着,他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不需要更改天线设计,只需要将金钯合金镀层加厚就行了,虽然单件成本会上升约百分之五,但可以彻底根除这个隐患,避免后期大量的售后维修和品牌信誉损失。”
“你是说,信号问题是天线供应商的合金厚度不够?”杨泽问道。
“我们可以试试其他机型的天线,看看结果。”韩华说道。
杨泽主管深吸了一口气,看向韩华的眼神有些惊异。
“你这个思路……很大胆,这几天我们就按照你的思路做一些实验。”杨泽想了一下,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