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古代当镇令 > 第152章 开江鱼

第152章 开江鱼(2/2)

目录

李寡妇的船也有了动静。柱子拉着网绳,小脸憋得通红,李寡妇在一旁帮忙,母子俩合力将渔网拖上船,网里蹦跳着十几条尺长的鲫鱼,银白的肚子泛着光。\"娘,够买新布做衣裳了!\"柱子数着鱼,笑得露出豁牙。

陈峰的巡检船靠近时,渔民们都笑着打招呼。他看见老郑和正拦住一条渔船,那船上的渔民网眼比规定的小,网里还混着些小鱼苗。\"说了网眼要大三指,你咋不听?\"老郑和的脸沉得像江水,\"这些小鱼苗放回去,明年能长成大鱼;现在捞上来,顶啥用?\"

渔民低着头,嗫嚅着说想多捕点换米。陈峰让人从巡检船上搬来两袋米:\"米先给你,但渔网必须换。你想想,今年多留些鱼,明年就能多捕些,日子才能长久。\"那渔民红着眼圈,把小鱼苗一条条捡出来放回江里,网眼也当场改大了。

江湾的禁渔区里,水草长得正茂。陈峰让人用浮标围出一片水域,禁止任何渔船靠近。他蹲在岸边,看着水里的鱼群在水草间穿梭,有的母鱼肚子鼓鼓的,显然怀了卵。\"这里的鱼卵,秋天就能孵出小鱼,明年春捕就有更多鱼了。\"他对秦霜说,指尖在水面划动,惊得鱼群四散游开。

中午时分,渔民们在船上做饭。炊烟在江面上袅袅升起,混着鱼的鲜香。王老五煮了锅鱼汤,邀请陈峰和秦霜尝尝:\"今年的鱼比去年肥,你看这汤色,奶白的!\"鱼汤里没放多少调料,只撒了把葱花,却鲜得让人咂舌。

收网时分,江面上飘满了归航的渔船,舱里的鱼堆得像小山。码头边早挤满了等着收鱼的商贩,有镇上酒楼的采买,有做鱼干的作坊主,还有些百姓提着篮子,想买条新鲜鱼尝尝鲜。

陈峰让人在码头设了个公平秤,由老郑和负责过秤。渔民们的鱼按大小分类:鳇鱼、鲤鱼等大鱼卖给酒楼和商贩;鲫鱼、鲶鱼等小鱼卖给百姓;带卵的母鱼则由专人登记后放回江里,每条给渔民十个铜钱的补偿。

\"王老五家的鳇鱼,三十五斤!\"老郑和喊着,在账本上记下数目。酒楼的采买赶紧递上银子,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这鱼够做两桌宴席,就等它下锅呢!\"王老五接过银子,数了数,又分出一小半递给李寡妇:\"柱子娘,拿着给孩子扯块布,眼看天热了。\"

李寡妇的鱼不多,但都是鲜活的鲫鱼,被镇上的妇人们抢着买走了。柱子抱着装铜钱的布包,沉甸甸的,笑得合不拢嘴:\"娘,明天我还帮你拉网!\"李寡妇摸着儿子的头,眼里的泪差点掉下来——自从丈夫走后,日子从没这么宽裕过。

作坊主老张忙着收购小鱼,他要做鱼干和鱼酱。\"这些小鱼晒成干,冬天给士兵们当干粮,耐放还补钙。\"老张对陈峰说,手里的刀飞快地处理着鱼,去鳞、开膛、洗净,动作麻利得很。

陈峰让人留了些最大的鱼,分给领地的孤寡老人和伤兵。\"张婆的孙子病了,得给她送条活鱼补补。\"他对管家说,\"还有军营里的伤兵,让伙房炖鱼汤,伤口好得快。\"

最热闹的是鱼市。渔民们的鱼摊一字排开,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鲫鱼!刚从江里捞上来的!便宜卖了!三斤鲤鱼换一斤米!\"一个瞎眼的老汉摸着鱼,想给孙子买条小的,李寡妇看见了,悄悄塞给他一条鲫鱼:\"大爷,拿着,不要钱。\"

陈峰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对秦霜说:\"你看,这春捕不仅是捕鱼,更是让大家能互相帮衬着过日子。\"他指着王老五帮李寡妇修船,指着李寡妇给瞎眼老汉鱼,\"以前渔民们总为了抢好位置吵架,现在有了规矩,又能互相帮衬,这比多捕几条鱼还重要。\"

秦霜笑着点头,她刚看见柱子把自己的鱼分给了更小的孩子。

春捕持续了一个星期。渔民们的日子渐渐宽裕起来,不少人盖了新的茅草屋,给孩子添了新衣裳。李寡妇用攒的钱,给柱子请了个先生,让他学着认字;王老五则买了头小猪,说要养到年底,给家里添点肉。

陈峰让人在沿岸建了个鱼市,每天都有新鲜鱼卖,还修了座冰窖,用来储存暂时卖不掉的鱼。\"夏天热,鱼容易坏,冰窖能存住,冬天也能有鱼吃。\"他对商贩们说,\"你们也能多赚些钱。\"

老郑和带着渔民们,在江湾种了片芦苇。\"芦苇能挡住水流,让鱼卵更容易附着,还能净化江水。\"他指着刚种下的芦苇苗,\"明年再来,这里的鱼肯定更多。\"陈峰让人从镇上的药铺买了些能净化水质的草药,撒在江里,说是能让鱼长得更肥。

春捕结束那天,渔民们在江边摆了桌谢江宴。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各种做法的鱼:红烧鲤鱼、清蒸鳇鱼、油炸小鱼、鲫鱼豆腐汤......陈峰和秦霜也来了,和渔民们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

\"多谢郡王定下的规矩,今年的鱼比往年多,日子也比往年好。\"王老五举着酒碗,声音洪亮,\"明年春捕,俺们还按规矩来,保准让开平江的鱼越来越多!\"

渔民们都跟着附和,酒碗碰得叮当响。柱子吃得满脸是油,李寡妇看着儿子,眼里满是笑意。老郑和喝了口酒,对陈峰说:\"等秋天,我带您来看,江里的小鱼苗肯定密密麻麻的。\"

府邸内一条条最肥的鳇鱼送到王府。那鱼足有三尺长,用柳条穿了鳃,养在王府后院的水缸里,时不时甩动尾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缸沿的青苔。陈峰围着水缸转了两圈,指尖刚碰到水面,鳇鱼猛地一摆尾,惊得他后退半步,惹得秦霜笑出了声。

\"这鱼得请张厨来做。\"秦霜说着,让人去镇上的酒楼请张厨。张厨是从南边来的,最擅长做鱼,去年秋猎时,一道红烧鹿肉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此刻他正系着围裙在厨房转悠,看见水缸里的鳇鱼,眼睛亮得像两盏灯:\"好家伙,这鱼至少有二十斤,够做一桌子菜了!\"

王老五还送来了些小鱼:尺长的鲫鱼、带斑点的鲶鱼,还有些银白的白鱼。张厨分门别类地收拾,鳇鱼太大,他让人搬来块青石砧,用劈柴的斧头才把鱼头剁开,鱼肉雪白细腻,不见一丝血丝。\"鳇鱼的骨能熬汤,肉能做鱼片,鱼鳔能凉拌,鱼籽......\"张厨数着,\"光是这一条鱼,就能出六道菜。\"

秦霜让人在厨房外的葡萄架下摆了张圆桌,桌面用桐油擦得锃亮。丫鬟们忙着摆碗筷,青花瓷的盘碗里垫着新鲜的荷叶,是今早从荷塘里摘的,还带着露珠。\"再备些新酿的米酒。\"秦霜对管家说,\"开江鱼配米酒,最是爽口。\"

傍晚时分,受邀的客人陆续到了。有负责农事的老张,渔把头老郑和,还有女护卫队的林燕和苏媚。林燕刚从训练场过来,身上还带着汗味,一进门就盯着厨房的方向:\"张厨做的鱼香飘半条街,我在营里就闻见了。\"

陈峰陪着客人在院里说话,话题离不开春捕。老郑和说今年的鱼比往年多三成,尤其是鲫鱼,个个肚腹饱满;老张则惦记着把鱼内脏埋进田里,\"那可是最好的肥料,种出来的黄瓜准保甜。\"苏媚听得认真,忽然说:\"护卫队的伙房也该学学做鱼,给弟兄们改善伙食。\"

掌灯时分,鱼宴正式开始。张厨端上第一道菜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那是道\"鳇鱼三吃\",中间是片成薄片的生鱼片,配着姜醋汁;左边是油炸鱼块,裹着金黄的面衣;右边是清蒸鱼段,上面撒着翠绿的葱丝。

\"生鱼片得蘸姜醋,去寒气。\"张厨给每人示范,\"这鳇鱼是开春第一波,肉最嫩,刺身最见功夫。\"陈峰夹起一片生鱼片,薄得能透光,入口滑嫩,带着江水的清甜,姜醋的酸香刚好中和了鱼的腥气。

林燕最爱的是油炸鱼块。她咬了一口,面衣酥脆,鱼肉却依然多汁,油香混着鱼鲜在嘴里炸开。\"比营里的烤野猪肉还香!\"她吃得急,嘴角沾了面渣,苏媚笑着给她擦去,自己也夹了一块,慢慢品尝。

第二道菜是鲫鱼豆腐汤。奶白的汤里,鲫鱼浮在水面,豆腐块像白玉般点缀其间,上面撒着葱花和白胡椒粉。秦霜给老张盛了一碗:\"张叔尝尝,这鲫鱼是李寡妇捕的,她儿子柱子说要给您送两条,谢您教他种黄瓜。\"老张喝着汤,眼眶有些红:\"那孩子懂事,我明天再去教他搭瓜架。\"

接着上的是凉拌鱼鳔。鱼鳔泡得透亮,切成长条,拌着蒜末、辣椒油和香菜,嚼起来脆嫩弹牙。老郑和吃得直点头:\"鱼鳔就得这么吃,下酒最好。\"他端起米酒碗,和陈峰碰了碰,\"郡王定下的春捕规矩好,明年咱们的鱼鳔能凑一大盆。\"

最让人惊喜的是道\"鱼籽炒饭\"。金黄的鱼籽裹着米粒,每一粒饭都沾着鱼籽的鲜香,还有些嫩绿的豌豆点缀其间。林燕舀了一大勺,吃得嘴里咯吱响:\"这鱼籽比栗子还香!\"张厨笑着说:\"这是特意留的母鱼籽,明年能孵小鱼的都放回去了,这些是没受精的,不碍事。\"

席间,张厨又端上红烧鲶鱼、醋溜鱼段、炸鱼鳞......满满一桌子菜,全是鱼做的,却一道比一道有新意。林燕好奇地问:\"张厨,您咋能把鱼做出这么多花样?\"张厨挠挠头:\"俺爹说,鱼是水里的灵物,得顺着它的性子做,该清蒸的不红烧,该油炸的不水煮,才能出鲜味。\"

“开江鱼、下蛋鸡、回笼觉、二房妻”陈峰碎碎念叨着。

怎么?老爷有想法?

秦霜的话让陈峰身体一震马上反应过来,咳咳,顺口溜而已,咳咳...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散开。老郑和说起江湾的芦苇长势:\"今年种的芦苇已经长半尺高了,等夏天,就能挡住江里的浪,鱼卵落进去,秋天准能孵出不少小鱼。\"他给陈峰倒了杯酒,\"郡王要是信得过,明年我再在江里种些菱角,既能喂鱼,又能给百姓当粮食。\"

陈峰点头:\"好啊,种菱角的事,你牵头办,需要啥就跟管家说。\"他想起春捕时李寡妇的事,又对老郑和说,\"李寡妇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你多照看些,让她跟着船队捕鱼,别让她单独去危险的地方。\"

老张接过话头:\"说起李寡妇,她家的菜地该种茄子了,我让人给她送些菜苗过去。\"他夹了块清蒸鱼,\"今年雨水好,菜肯定长得旺,鱼内脏埋进去,茄子能长到拳头大。\"苏媚笑着说:\"护卫队的菜园也该种了,到时候请张叔去指导指导?\"

林燕喝了口米酒,脸颊微红:\"等忙完这阵,我想带护卫队去江里学划船。\"她说着看向陈峰,\"以后要是有水上仗,咱们也能派上用场。\"陈峰赞成:\"是该学学,让老郑和教你们辨水流、看鱼汛,这些都是本事。\"

秦霜一直没多说话,只是给大家添酒夹菜。她看着陈峰和众人谈笑风生,忽然想起刚认识他的时候,那时他刚到开平,领地还乱糟糟的,如今却处处透着生机。春捕的鱼宴,不仅是尝鲜,更是百姓们日子越来越好的见证。

\"明年春捕,咱们在江上架座木桥吧。\"陈峰忽然说,\"渔民们来回摆渡不方便,有了桥,鱼市也能更热闹。\"老郑和拍着手:\"好主意!俺们渔民出力气,把桥修得结结实实的!\"老张也说:\"我让村里的木匠都来帮忙,保证桥能过马车。\"

宴席散时,已是深夜。秦霜看着有些醉意陈峰拉着他就往屋内走去。

哎...哎,夫人干嘛?

干嘛?还二房妻?怎么我还“伺候”不了你了?

我还没刷牙呢?

那你快去?顺便...顺便好好洗手...说完此话的秦霜有些脸红的跑进了屋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