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恶霸(2/2)
眼见韩家人大规模避难,相州上下军民士气尽失,纷纷逃散,就连知州韩肖胄也选择了逃跑。
韩肖胄是韩忠彦的孙子。
韩家的这些后人,承袭祖辈福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几个能保持骨气?
不论韩琦的评价如何,不可否认他那份担当,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人臣者竭力侍奉君主,生死置之度外。
至于成败,乃天意,怎能因担忧失败而停止努力?”
可惜韩家后代无人能继承这份担当,梁山兵马未至,便纷纷逃命。
孙安、刘唐、李逵、关胜四部轻松攻入安阳城,战斗最为激烈的地点竟是昼锦堂。
徐悟锋看到这条消息时,不禁哑然失笑,相州的兵马都监在梁山大军攻城时毫无作为,甚至将府衙大堂轻易丢弃。
唯有韩家的昼锦堂被视若珍宝,召集数百兵马坚守,与梁山泊展开殊死搏斗,也让李逵打得畅快淋漓。
收到消息后,徐悟锋留下杨林、杨志守护姚家村,护送姚家、岳家众人前往梁山。
王贵、徐庆等人本是附近村民,又受了徐悟锋的馈赠,自不会拒绝加入梁山。
徐悟锋花费数日抵达安阳城时,得知一件让他震惊的事——李逵竟将昼锦堂付之一炬。
实话说,韩琦堪称一代贤相,然而他那句“东华门外唱状元名者,才是真才”,让徐悟锋对其心生反感。
赵宋推崇文官而轻视武将,相州韩氏便是典型代表。
韩氏不仅为文人树立了标杆,也让大宋士人有了追求与效忠的动力。
唐末藩镇之乱源于武人专权,而赵宋的弱势则因过度依赖文官。
徐悟锋对两者并无偏袒,他认为文武皆不可或缺,如同人之双腿,缺一不可。
因此,徐悟锋并不介意从韩家获取些利益,只是昼锦堂尚未定下处置方案,却遭李逵焚毁。
安阳城中,徐悟锋目睹州府衙门惨状,昼锦堂与府衙皆遭火劫,二者本为一体。
韩琦任相州知州时,认为府衙花园狭小,遂向北、东扩展,形成南北二园。
北园名为康乐园,南园属州署后院,专供官员使用,合称“郡园”。
郡园东北部,韩琦再建昼锦堂,后设忌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 ** 有鱼池康乐园,后接书楼。
昼锦堂楼阁精致华丽,绿琉璃覆顶,古朴典雅,位列当时四大园林之一,是韩琦晚年居所。
可见韩琦修建此堂耗费颇多。
徐悟锋目光转向李逵,疑惑道:“铁牛,你为何烧了别人的宅院?”徐悟锋虽对昼锦堂无好感,但也不曾想过破坏,哪知李逵行事直接,竟一把火彻底烧毁。
李逵搔搔头,解释道:“我并非有意为之。
破城之后,我和孙安兄等商量,决定犒赏弟兄们,结果……”
“我买了一只肥羊,看到那园子修得精致,便与几位兄长商量,在那里烤羊。
没想到一时疏忽,引发火灾。”
“大哥,这事是我的过错,您只惩罚我一人就好。”
“真这样?”徐悟锋目光扫向孙安、关胜、刘唐等人。
孙安等人面露难色,纷纷点头。
他们对相州的昼锦堂早有耳闻,却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毁于一旦。
关胜开口道:“大哥,此事我们也难辞其咎,我愿意与铁牛同受责罚。”
“我们都愿意与铁牛一同领罚!”孙安、刘唐等人附和。
徐悟锋挥了挥手,淡然道:“罢了,不过是一座园子,烧了就烧了,可有兄弟受伤?”
孙安摇头答道:“并无伤亡,只是天气干燥,火势一起,一时未能扑灭,这才蔓延开来。”
“没事就好!”徐悟锋虽略感惋惜,但很快释然。
即便在后世,昼锦堂也曾因大火而损毁,他本想亲眼看看它的模样,可惜终究晚了一步。
然而,这点遗憾并不重要。
昼锦堂烧了就烧了,徐悟锋并未放在心上,他更关心此次在安阳城中的所得。
徐悟锋问:“这次在安阳城中的收获如何?”
孙安闻言笑了:“大哥之前说相州城内富足,起初我们不信,亲临后才明白。”
“韩家在此,朝廷的括田法未波及相州。
因此,城中大小官员和地主个个富得流油。”
“我们突袭时,抄没那些劣绅恶霸的家产,比上次去大名府的收获还多。”
孙安说完,让人呈上账册,递给了徐悟锋。
查看账目后,徐悟锋露出笑容。
此次相州之行的成果,果然没让他失望。
随后几日,梁山大军开始装运战利品,杜迁、宋万得知消息后,率部赶来支援,队伍壮大了许多,浩浩荡荡地向开德府进发。
徐悟锋率军渡过黄河,直取濮阳城,未费多大力气便攻克了这座开德府的治所,轻松得如同闲暇时打了个哈欠。
这一战让徐悟锋再次见识到大宋军队的无能。
梁山大军攻入濮阳的消息,震动了临近的滑州。
滑州与开德府相邻,往南行百十里便是京城汴梁。
徐悟锋先破大名,后克相州、开德府,捷报早已传至京城。
赵佶及满朝文武无不震惊,担心梁山贼寇会直逼东京城下。
尽管赵佶认为东京城固若金汤,但若真被攻破,皇家颜面将荡然无存。
自大宋建国以来,尚无一支贼寇能打到东京城下,而眼下梁山此举正值年关,意在营救卢俊义,这让赵佶十分愤怒。
赵佶严令高俅出兵,并命令封丘、长垣、阳武等地的禁军进驻滑州以防贼寇。
他同时也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因梁中书觊觎卢俊义的家产,导致大名府再度沦陷于梁山之手。
赵佶虽面上冷笑,实则怒极而笑。
卢俊义与梁山勾结已是铁证,否则梁山不会冒险来救。
对于梁中书任内两次丢失大名府这样的重镇,赵佶深感不满。
得知梁中书夫妇已被俘虏,他甚至有几分幸灾乐祸。
梁中书的无能让赵佶对蔡京也开始失望,身为当朝 ** ,理应助君主治国安邦。
梁山之乱若非赵佶之过,那必定是蔡京失职所致。
因此,朝堂局势悄然生变。
眼见皇帝态度转变,蔡京昔日的政敌纷纷现身,指责他执政失策。
有人公开指责说,京东动荡不安,皆因括田之法所致。
括田之法虽由杨戬发起,但如今实际主导者却是蔡京。
这种说法明显是在针对他。
大观三年(1109年),由于台谏官接连弹劾,蔡京主动请辞归隐,加之张克公等人的步步紧逼,他 ** 迁至杭州居住。
直至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才再度入朝。
这次复出后,尽管蔡京依然手握大权,但与之前相比,已显逊色。
王黼是蔡京复起的关键人物,为感谢其相助,蔡京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及御史中丞。
王黼从校书郎晋升至御史中丞仅用两年时间。
按理说,他应是蔡京阵营的核心人物,但实际上,两人关系渐趋疏远。
主要原因是蔡京与枢密使郑居中不和,而王黼却与郑居中交好,这让蔡京颇为不满,两人间摩擦不断。
然而官场无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蔡京虽与郑居中不合,但在宣和年间,郑居中为争权夺利,先联合刘正夫攻击张商英和刘逵以助蔡京重返相位,随后却又处处与蔡京作对,一时引发舆论热议。
因此,蔡京的日子也不好过,面对政敌的持续攻击,他倍感困扰,期盼高俅能早日发兵。
并非期望彻底消灭梁山,而是希望能取得一场胜利,平息外界非议。
在多重压力下,一向悠闲的高俅也开始紧张起来,迅速筹备粮草军需,向济州转运物资,随时准备出征。
原本打算待天气转暖再行动,未曾想这些贼寇竟如此大胆,做出如此猖獗之事。
高太尉愤愤道:“这群叛匪,连个安宁年都不让人过。”
即便朝廷局势复杂,徐悟锋仍专注于濮阳的搜刮行动,查看了一众 ** 官员后,满载而归,直奔濮州。
滑州的数万禁军虽严阵以待,却未主动出击。
得知敌 ** 向濮州,禁军将士皆松了一口气,毕竟临近新年,和睦为佳,战事显得不合时宜。
梁山兵马逼近濮州,离梁山泊不远,全军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