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书帖(2/2)
待梁山大军抵达村口,姚家男丁皆神色紧张。
面对装备精良、骑兵千余的强敌,姚涣深知硬拼无益,决定以财物换取和平。
他亲自带领几位族中长辈出村交涉,希望以金钱安抚梁山军撤离。
两里之外,姚涣遥见梁山队伍严整,不禁出声表明身份:“我是姚家村保正姚涣,闻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不扰平民。
今日愿献粮饷,请诸位宽恕!”
话毕,一骑从阵中飞驰而出,马上之人头戴凤翅兜鍪,身着朱漆山文甲,腰悬兽首护腹,肩披红色战袍,气势非凡。
大旗下立着一位身披华服铠甲之人,旗帜上赫然写着“梁山泊义士锦豹子杨林”。
杨林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神情间满是得意。
古语云:“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何人知?”虽笑谈中不乏戏谑之意,然此言道尽世人之心。
纵使韩琦未以文采留名,但其辞官归乡之举亦成佳话。
他在《昼锦堂记》中写道:“古之达者,必荣归故里,犹锦绣昼行,光耀四方……”此乃人情之常,无非图个衣锦还乡的风光罢了。
杨林双亲已逝,独自在外闯荡多年,今朝终有荣耀返乡的机会,怎能不尽情张扬?若非军规所限,他甚至想请来锣鼓班子热闹一番,那才更显气派。
此时,众人正疑惑地看着杨林,觉得这名字似曾相识,却一时想不起是谁。
身旁一位老者突喊一声,随即昏厥倒地。
姚涣连忙扶住,急问:“堂兄,你怎么了?”
杨林一眼认出了外公,未及开口,只见外公平躺于地,顿时慌忙跃下马,拨开人群焦急问道:“外公,您怎么了?”
众人皆是一愣,随即有人认出杨林,惊呼:“杨林,竟然是你这小子!”
姚涣等人也恍然大悟,这不是姚涛的外孙吗?数年前离家,今日归来已是梁山好汉之一。
姚涛渐渐苏醒,手指杨林颤声质问:“你这小子,怎会与梁山贼人混在一起?”
杨林见外公无恙,心中稍安,笑道:“外公莫怕,我现在是梁山泊首领,也是我家寨主的心腹。
此次特来探望你们。”
此言一出,群情汹涌。
姚涛痛心疾首地责骂:“你这孽障,竟做出这等事,让我们颜面扫地!”
朝廷一直有剿灭梁山的想法,若让朝廷得知,恐怕会牵连到姚家村。
杨林却笑着回应:“知道了便知道了!那什么鸟朝廷,我梁山可不怕!这次回来,就是要把你们接到梁山去过好日子。”
姚涛听闻此言,眼前一黑,几乎又要昏倒,身旁的姚涣等人也是神情凝重。
这下可麻烦了!
姚家庄的外孙杨林,在外闯荡多年的他,竟然成了梁山泊的首领,还是元老级人物,让整个姚家庄震惊不已。
消息传播极快,即便姚家庄想隐瞒,也为时已晚,周围村镇不到一个时辰就都知道了。
杨林自幼父母双亡,由外公姚涛抚养长大,虽然离家多年,但周边乡镇认识他的人不在少数。
再加上这次回来,杨林特意张扬行事,旁人想不知晓也难。
姚涣和姚涛等人无奈之下,只能召集亲友,在祠堂商议应对之策。
其中,有一脸愁容的岳和,还有他的长子岳飞、次子岳翻,以及与岳飞交情深厚的四人:王贵、徐庆、张显、汤怀。
这四人是听闻消息后,随岳飞一起来看热闹的。
此外,还有一位满面银须的老者,正是岳飞的师父周侗,他身旁坐着年过五十的陈广。
姚涣轻咳一声说道:“今日请大家前来,想必各位已经了解缘由。
杨林如今是梁山泊的首领,消息已经传出,大家商议一下如何应对?”
话音刚落,姚涛痛心疾首地道:“一人 ** ,株连九族!杨林这小子,出去这么久,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真是我家不幸!”
“而且他还大肆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都被他害惨了!”
姚涛已年过六旬,说话时拍打胸口发出响声,吓得杨林的两位舅舅急忙劝慰。
不论如何,姚家村都脱不了干系。
株连九族绝非戏言,但凡与姚家沾亲带故的,一个都逃不掉。
此次因杨林牵连,受害的远不止姚家庄。
这种谋逆重罪,不是断绝关系就能摆脱,官府不会承认那种说法。
“族兄不必激动,事情已然如此,再抱怨也无济于事,目前只有两条路可走。”
姚涣环视众人,接着说道:“一是跟随杨林投靠梁山,在山东安顿下来后再求安稳之地;二是集结所有青壮年,与梁山势力对抗,以此表明我们的立场。”
话音未落,就有人说道:“现在谈这些已经迟了,此事早已传开,恐怕官府已经知晓。”
另一人补充道:“而且大家也都见识过梁山的实力,不是我怕死,凭我们这点人马,与梁山对抗无疑是送死。”
这时,一位青年站起身来说:“如今梁山屡次击败官军,已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即便我们想与他们划清界限,恐怕也为时已晚。”
这位青年名叫姚政,是姚家新生代中的佼佼者,年轻时便展现勇力,行事果断,头脑聪慧,为人仗义,在同龄人中颇具威望。
姚政继续说道:“现在与梁山交战,不过是自取 ** 。
即使我们声明未曾勾结梁山,官府也不会轻信。”
“只怕朝廷大军到来之时,那些官员为了邀功,就会拿我们姚家开刀,这种杀良冒功的事,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此言一出,厅内众人脸色骤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竟无人反驳,无论是周侗、陈广,还是姚涣、岳和等人,都对姚政的话表示赞同。
在历史课本中,大宋朝常被描述为繁荣富庶、文化鼎盛,但军事力量薄弱。
但实际上,看似繁荣的赵氏江山暗藏诸多弊端。
否则,北 ** 每年多次发生的农民 ** ,岂是百姓闲得没事干?
比如神宗朝元丰七年,澶州、滑州等地,由单安、王乞驴、张谢留等率领的保丁,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 ** 。
往来于两州之间的他们,劫掠地主财物,烧毁房屋,杀害官员,甚至一度攻入卫州城。
这些民兵源于保甲法,是熙宁变法的一部分。
此法规定每十户为一保,五保成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富户担任各级长官。
初衷是训练民众自卫,节省军费,但实际执行却加重了保丁的负担。
频繁的操练不仅耽误农时,还让他们遭受保正、保长及巡检的压迫与勒索。
无奈之下,有人自残肢体逃避,更多人选择逃亡,最终酿成民变。
众人沉默之际,有人轻叹一声,气氛愈发低沉。
在场之人中,陈广与当前局势关系最浅。
周侗率先打破沉默,询问他的打算。
陈广在汤阴小有名气,若及时撤离,断不会受牵连,大可另寻出路。
但他却迟疑不定,未直接回应周侗,反问岳和的计划。
他对资质卓越的岳飞格外珍视,不愿轻易放手。
岳和苦笑答道:“我虽无远见,却也明白这里不能再待。
唯有暂投梁山泊,日后另寻良策。”毕竟岳家与姚家有亲缘关联,若遭追究,难辞其咎。
门外的岳飞听后,依依不舍地看着王贵、徐庆、张显、汤怀等人,那些一同习武的日子,或许就此成为过去。
岳飞对伙伴说道:“此次前往梁山泊,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王贵几人默默无言,他们虽不舍岳飞,却也不敢随行,毕竟家中并非由他们做主。
陈广闻言感慨:“我已年过半百,如今两鬓斑白,却一事无成。”他顿了顿,“眼下别无所求,只盼将一身技艺悉数传授给五郎,此生足矣。”说完,他也决定同行。
因岳飞在族中排行第五,大家唤他五郎。
姚涣听罢众人之言,提议:“既然大家都愿意同行,不如请杨林前来商议。”
周侗点头示意姚政:“带上五郎,一同去迎接梁山泊首领。”
“让我带岳飞前去?”
姚政有些惊讶,岳飞仅十三岁,尚是少年,厅内众多长辈,为何偏偏选他?
周侗微笑回应:“带他同去,也好让他拜见师兄。”
周侗早已得知,梁山泊领头的其中一人,便是豹头环眼、手持蛇矛的林冲。
当年他在御拳馆教授林冲武艺时,便知其为绝顶高手,只可惜朝廷未能善用,致使他沦为草寇。
“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