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巴洲的政治变革(2/2)
因为根据女性继承权原则,朱胤锋也确实是拥有第三帝国皇位继承权的,而且是在排除霍亨索伦家族之后的第一顺位继承权。
这种情况在巴洲非常常见,我们可以看一些典型案例:
鹰国汉诺威王朝(1714-1901):连续六代君主以德语为母语,乔治一世甚至不会鹰语,但依靠议会制维持统治。
希腊国王奥托(1832-1862):巴伐利亚王子被巴洲列强\"任命\"为希腊国王,反映大国干涉因素。
比尔吉斯利奥波德一世(1831-1865):原得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通过国际条约确立王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第三帝国迎立朱胤锋担任皇帝不但有历史依据而且符合皇位继承原则。
更重要的是,这里面突出一个大国干涉因素,在现实条件下,第三帝国为了维持国家生存不得不采取这种策略。
同时这也可以看作是第三帝国背盟的一种代价,第三帝国的将军们深刻地知道他们的首相接受倭国投降是一种严重的背盟行为,已经背叛了同盟国的同盟基础。
所以第三帝国要想取得原谅,并获得支持,那就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第三帝国不但想保住国家,而且还想在战后继续维持大国地位,获得巴洲霸权,那么就必须获得炎夏帝国的支持。
这就是第三帝国的权力阶层的综合考量,也是以莱恩哈特为首的保皇派愿意接受朱胤锋当皇帝的底层逻辑。
而对于万字党而言,这里面更多的是对党派利益和个人前途的考量。
万字党在失去以希特拉为首的党派核心成员之后,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国内的政治话语权,这时候如果不妥协,就有可能被踢出权力格局,甚至是被清算。
所以万字党也非常乐意引入外部势力来平衡权力格局,从而保住荣华富贵。
而这一切,不过是朱大壮精心策划和认真耕耘的结果。
事实上,自从一战以来,炎夏帝国就对巴洲进行了大规模渗透,尤其是对于第三帝国,可谓是不遗余力。
这些年来,炎夏帝国通过国际基金会大大加强了与巴洲各国的经济联系。
同时又通过政治联姻和扶持亲炎夏势力增强了与巴洲各国的关系。
特别是对于第三帝国,炎夏帝国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从上到下的社会改造。
第三帝国的各大财团在炎夏帝国不但有大量资产,而且也有家族分支定居,甚至是加入炎夏帝国国籍。
至于底层民众,炎夏帝国则通过一战之后的人才引进,替第三帝国的底层民众进行了兜底。
第三帝国的底层民众有很多正是靠着炎夏帝国的侨汇才度过最艰难的20年代的。
即使在德科力二世复辟之后,也有很多第三帝国民众加入炎夏帝国国籍(包括新领域王国),甚至在炎夏帝国的军队中,也有很多一战退伍军官继续服役,比如说炎夏帝国十四军参谋长就是朱大壮原来的副官施太秋。
而且朱大壮还通过锦衣卫巴洲千户所对巴洲进行了各个社会层面的渗透,甚至就连第三帝国首相希特拉在担任首相之前也有锦衣卫在编身份。
所以说,这场迎立炎夏帝国王子的戏码,看似是第三帝国迫不得已的自救措施,实际上只是一场谋划已久,而且水到渠成的政治变革罢了。
而且朱大壮对巴洲的政治布局还不止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