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2)(1/2)
革除府兵制,交由朝廷统一调度管束的新政,进展的突飞猛进。兵部的大小官吏日夜忙碌着,皇上又从别的衙门抽调出许多精干之才协助帮忙,无数的功勋贵戚们排队等候。接受府兵,登记造册,然后再根据兵士的年龄和资历,把一些老弱病残放归原籍去,发放抚恤,使其耕者有其田,能安居乐业;一部分曾远赴过疆场,且年岁超过二十五岁的,恩其携妻带子,由朝延按人头给予资费,并统一规划前往“安西都护府”或“安东都护府”等边锤之地,半兵半农,恳荒屯田,发展经贸,增加人口,繁荣经济;剩下年轻力壮的,正式编入国家军籍,驻防操练,以备战时之需。
如此分流下来,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往后,再也不用受那层层盘倒之苦。自家父兄儿郎也可归来,以做劳力之用,好些背井离乡多年不曾归家之人,也赶在年前就回乡与家人团圆,亲人见面自是欢喜不尽。
能留下来的兵士,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往后,将由兵部统一按月发放俸禄,以做安家之资。皇上李恪之亲自派了几位知名的将领,把这些兵士编入预备营中,分批次操练,以提高作战防御能力,以后便可建功立业,凭功劳得到皇上的荫封,前途可期,人人争先恐后。
一年忙到来年的夏天,历时半年之久,总算是达到了皇上李恪之的想要的结果。新政顺利推行,不仅仅使得各个将士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更是感念皇上的恩德,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和政令的畅通无阻。
李恪之未雨绸缪,早在登基之初,就规定义仓所贮之粮不许挪做他用,只能用于贮备,以备荒年赈灾之用。永昌二年,又下令规定义仓之贮备,不再按地交税,规定每户交纳粮食的数量,既便于征收,又避免了官吏从中作弊。为了平衡物价,减少饥民,李恪之令京东、京西二市置常平仓,不久,又设常平署职官,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钱买回。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如今,各项革新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行着,有的已初见见效,华夏九州之地,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当今皇上为了统一学术,又下旨让几十位当世大儒,合力编撰了《五经正义》,共一百八十卷。下旨颁布全国,每年科举考试,以此书为准,天下学子无不欢欣鼓舞。他又不遗余力的搜寻饱学之士,征求“藻藻思清华,词锋秀逸,誉标文雅,林堪远大”的读书人,已物尽其用。
对于皇子怀瑾的诗书武艺,皇上更是精益求精下,言传身教。初夏日光明亮而炙热,“清思殿”里的演武场上,一个少年正骑在一匹白马上疾驰着,他用尽全力拉开手中的弓,瞄准,向着远处稻草扎成的假人射去。正中靶心,耳边传来仆从一片欢呼,他正暗自高兴,却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去。
“皇子!”随行的仆从们发出一声惊呼,忙蜂拥而上。皇子怀瑾却已翻身起来,小太监仔细的替他捻去身袍的草屑。他笑着说道:“无妨,无妨!”那几个贴身侍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看着皇子一脸云淡风轻的模样,暗自庆幸,若是皇子摔出个好歹,那所有的人都难辞其咎了。
一个驯马的拉住那匹白马,扬起手中的鞭子就要抽打。“住手,是本王自己大意,怎能怪它?”怀瑾一个箭步上前,抓住他的手腕,出言呵斥道。
他抚摸着马儿锃亮的毛发道,爱怜的小声说道:“是本王不慎,差点让你受罚。”他那张酷似皇上李恪之的脸,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汗水,晶亮的眼眸里,是超越年龄的沉静和睿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