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中央银行(1/2)
夕阳西下,九所大学的奠基碑在黄浦江畔一字排开。李勇望着碑文上"实业兴邦,教育强国"八个大字,忽然想起老家那句老话:"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他摸着胡子笑道:"等这茬娃娃长大,咱大明的火车头,怕是要烧得更旺喽!"
崇祯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晨光刚漫过窗棂,沈学海便拽着小儿子沈佩奇匆匆跨进李勇官邸。书房里的紫砂壶刚冒出第一缕茶烟,汤青雨与沈佩玉已闻声而至——这阵仗让李勇直挠头:"岳父大人今儿怎么亲自驾临?莫不是金山钱庄的银库又被人撬了?"
"小李子!"沈学海一巴掌拍在黄花梨茶桌上,震得青瓷盖碗跳了三跳,"咱问你个要紧事!"他捋着山羊胡,眼神锐利如审案的县太爷,"金山钱庄和中央银行,究竟是穿一条裤子的亲兄弟,还是各过各门的陌路人?"
李勇手里的茶盏"咣当"掉在托碟上——好家伙!这茬儿竟忘跟老岳父通气了!他讪笑着给众人续茶:"岳父大人,金山钱庄是咱老百姓存银子取利钱的铺子,中央银行嘛......"他抓耳挠腮比划,"就好比钱庄的头头儿,专管那些钱庄的规矩!"
"啥叫‘钱庄的头头儿’?"沈学海皱眉,活像听见有人要改祖宗家法。
李勇一拍大腿:"通俗点讲!中央银行就是‘中央钱庄’!"他掰着手指头数,"寻常钱庄能存能贷能兑银票,但要是人人都学咱金山钱庄发军票......"突然压低声音,"那大明的银子还不跟废纸似的满天飞?"
沈学海眼睛瞪得比铜铃大:"你是说......有人要学咱印‘白条’?"见李勇点头,他一拍扶手:"那还得了!要是每家钱庄都自己印钱,咱大明的财政非得垮成筛子不可!"
"可不!"李勇趁热打铁,"所以中央银行得把‘铸币权’和‘发钞权’攥在手里——银币纸币只许咱一家印!"他掏出块绣着金线的央行草案,"更重要的是,这‘总阀门’得国家管!"手指戳着"货币流通量调控"几个字,"市面上该流多少银子,得听朝廷的!"
沈佩玉突然插嘴:"那要是钱庄没钱兑不出银子咋办?"李勇嘿嘿一笑:"这就是中央银行的第二个活儿——当所有钱庄的‘最后靠山’!"他比划着,"谁家钱庄快倒闭了,咱就兜底救场,但前提是——"突然瞪眼,"得按咱的规矩办!"
"还有呢?"沈学海追问道,活像学堂里较真的老夫子。
李勇掰着手指头继续:"第一,定规矩!谁想开钱庄,得先过咱的审核关——资本金、掌柜资质、账本透明,少一样都不行!"他掏出块木牌晃了晃,"第二,发牌照!每家钱庄都得挂咱央行认证的铜牌,跟咱金山钱庄的军票似的,假一罚十!"
李勇突然举手:"岳父大人,第三条怕是更厉害......"他提高声音,"中央银行得管着各种的战争债和建设债!"见众人瞪眼,什么“鬼债”?他咧嘴一笑,"以后咱要是跟莫卧尔、波斯和欧洲干架,就发‘战争债券’;想挖通印度洋到地中海的运河,就发‘建设债券’——利息比钱庄的利钱还高,有钱人抢着买!总之,凡事先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