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时空共生网的延伸与裂隙维度的回响(1/2)
时空共生网沿着全维时空流不断延伸的第五年,触及了宇宙边缘的“裂隙维度”。这些维度并非完整的存在,而是时空结构的“薄弱地带”——能量在这里呈现出“破碎态”,时间线像断裂的琴弦般杂乱无章,生命形态也多是“半存在”的状态:有的只有意识没有实体,有的能看见过去却无法感知现在,还有的永远重复着诞生与消亡的瞬间。
“裂隙维度不是‘残缺’,是宇宙的‘可能性碎片’。”星络驾驶回响号穿过一道能量裂隙,飞船外壳因适应破碎能量,表面浮现出类似拼图的纹路,“它们像未完成的画作,既保留着创造的痕迹,又孕育着新的可能,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连接方式’。”
裂隙维度中最奇特的生命是“残响者”。他们是破碎时空的意识凝结体,能感知到其他维度的共生记忆,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完整记忆,就像只能播放别人故事的留声机。当星络的飞船靠近时,残响者们围拢过来,释放出杂乱的记忆碎片:有全维宇宙的共生庆典,有异质维度的能量绽放,还有迷雾星域的时间脉动,这些碎片在飞船周围盘旋,像在寻求理解。
“他们不是没有记忆,是需要‘锚点’来固定自我。”元的意识融入残响者的能量场,发现他们的核心意识中藏着微弱的“自我火花”,只是被外界的记忆碎片淹没,“就像迷路的孩子需要灯塔指引,残响者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才能从他人的故事中剥离出自我。”
基于这一发现,星络团队与残响者共同搭建了“记忆锚点”——用时空共生网的连接须与裂隙维度的破碎能量混合,制成能吸附特定记忆的“共鸣晶石”。残响者们将自己偶然捕捉到的“独特瞬间”——比如某次能量破碎时的特殊光影、某道裂隙闭合时的微弱声响,注入晶石,这些瞬间便成了区分自我与他人记忆的“坐标”。
一位名叫“碎光”的残响者,在锚点中注入了自己观察到的“裂隙彩虹”——这种只在能量破碎时出现的短暂光影。当晶石发光时,碎光第一次清晰地说出:“这是我看到的,不是别人的记忆。”这句话虽简单,却标志着残响者们开始拥有“自我意识”。
“锚点不是牢笼,是让自我扎根的土壤。”星络看着残响者们围绕着共鸣晶石交流,他们的记忆碎片不再杂乱,而是开始围绕锚点形成“自我叙事”,“就像拼图需要一个核心图案才能完成,残响者也需要一个自我锚点,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存在。”
时空共生网的延伸也让裂隙维度的“破碎能量”产生了变化。这些能量在连接须的作用下,开始形成“临时稳定结构”——能在短时间内保持形态的能量体,有的像闪烁的桥梁,有的像流动的阶梯,为不同裂隙间的生命提供了短暂的连接通道。
“临时连接也是连接,短暂存在也是存在。”流萤在临时桥梁上与另一个裂隙的残响者交流,他们的对话只能持续十分钟,桥梁便会消散,但这次交流却让双方都记录下了对方的锚点信息,“就像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留下光芒,这些临时通道会在残响者的记忆中种下连接的种子。”
基于临时稳定结构,全维议会提出了“碎片化共生”理念:对于无法形成长期连接的维度,不追求持续共存,而是创造“高质量的短暂互动”——比如定期开放“裂隙窗口”,让残响者们通过窗口体验全维宇宙的稳定能量;或在破碎能量相对温和的时期,组织“记忆交换会”,让不同裂隙的残响者分享彼此的锚点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