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为何有人庙里上香,反倒更不顺?(1/2)
北宋年间,京城之外住着一对平凡夫妻。丈夫李有福,是个本本分分的小商人,每日里奔波忙碌,就盼着能多挣些银钱。妻子王氏呢,温柔贤淑,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最近这夫妻俩,却整日愁云满面,眉头紧锁。原来啊,他们的生意一落千丈,卖啥啥不火,钱像流水似的往外淌;家里的田产也不给力,好好的庄稼,不是遭了虫害,就是碰上旱涝,收成少得可怜。
这天,夫妻俩正唉声叹气呢,听旁人说,城南的法门寺特别灵验,尤其是那头炷香,要是能抢到,保准能转运,让日子红红火火起来。这夫妻俩一听,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心里燃起了希望。
打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天还黑咕隆咚的,李有福夫妻就提着香烛,急匆匆地往寺庙赶。鸡都还没打鸣呢,他们就已经跪在了佛前,看着那一缕缕青烟袅袅升起,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菩萨啊,保佑我们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吧。”可奇怪的是,每次他们到了,和尚都会一脸遗憾地说:“施主,您来晚啦,头炷香已经有人烧过了。”
一年就这么过去了,李有福家的日子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艰难了。生意赔得血本无归,精心照料的菜园也遭了灾,好好的菜都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这日,又到了庙会,夫妻俩一咬牙,半夜就起了床,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小跑着赶到寺庙。谁知道,刚一进门,迎客僧就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二位又晚了一步。”
王氏一听,这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气呼呼地说:“师傅,您可别哄骗我们了,这大半夜的,哪有人比我们来得还早啊?”迎客僧一脸诚恳地说:“出家人不打诳语,确实有位施主,每日都是头一个进香。”夫妻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茫然。
回家的路上,李有福突然一拍大腿,说:“咱们别在这瞎猜了,去找方丈问个明白。”法门寺的慧明长老,那可是位修为高深、德高望重的高僧。夫妻俩把心里的困惑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慧明长老捻着佛珠,微微一笑,说:“二位施主若想知道缘由,可以去找一个耳后有红斑的年轻人,此人名叫陈实,找到了,你们就知道头炷香的秘密了。”
“陈实?这名字听着倒是挺特别的。”李有福嘀咕着,但还是决定第二日就去寻找这个人。
一晃半个月过去了,李有福几乎把京城的大街小巷都跑遍了,问遍了所有认识的人,可就是找不到叫陈实的人。这天晌午,他又累又饿,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街角,看见一个卖烧饼的年轻摊贩。他有气无力地说:“小哥,来两个烧饼。”说着,就掏出铜钱递了过去。
年轻人抬起头来接钱,就在这一瞬间,李有福猛地瞪大了眼睛,只见这年轻人耳后赫然有一块铜钱大小的红斑。“小哥,您尊姓大名啊?”李有福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年轻人被问得一愣,笑着说:“客官,您说笑了,小的姓陈,名实,就是个卖烧饼的。”
“陈实?”李有福喃喃自语,突然一把抓住对方的手,说:“小兄弟,你可有去过法门寺烧香?”
陈实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挠挠头说:“我每日寅时就得起身和面,卯时就得出摊,哪有闲暇去寺庙啊?”
李有福不肯放弃,把慧明长老的话原原本本地又说了一遍。陈实听完,那黝黑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困惑,说:“我确实从未进过寺庙,不过我每日五更天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老母熬粥。她眼睛不好,我得先把粥吹凉了喂她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