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权贵娇 > 第483章 送别 (6)

第483章 送别 (6)(2/2)

目录

对自己亲兄弟下毒手,说到了这份上,分明是在淑妃胸口插一刀。淑妃懒得装下了,冷冷说道:“孟氏。你来永和宫是为了什么?若无其他事,立刻离开!”

孟德妃的笑止住了,态度却很随意:“姐姐何必如此震怒?是在想妹妹挑拨是非是吗?莫不是,姐姐也相信皇家有帝王情深么?如果是这样,姐姐为何要急急除掉蒋妘?”

听到最后一句话,淑妃的心提了上来。孟氏怎么会提到蒋妘之死?莫不是知道了什么?

她又气又急,低吼道:“孟氏,你到底在说什么?”

“没什么,只是想提醒姐姐,莫要被自己儿子当枪使了。难道姐姐就没有怀疑过。七殿下让姐姐除掉蒋妘,不是因为怕有人离间手足兄弟,而是怕会暴露?”孟德妃回道。

比起她来,孟德妃简直可以说是气定神闲。然而说出来的话带着刀光剑影,刺得淑妃差点想吐血。

孟氏真的知道!知道是她除掉蒋妘的!知道是信儿让她除掉蒋妘的!

淑妃十分清楚孟德妃是在挑拨离间,但在郑杏林出现之后,却不得不往这上面想。当时信儿让她除掉蒋妘,真正用意是什么?

她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听到了更加胆战心惊的话语。皆因。孟德妃有她的把柄!

孟德妃说道:“姐姐,你不会以为自己的手脚真的那么干净吧?妹妹也在宫中过了这么久,那些衣服里面有什么门道,妹妹很清楚。妹妹还想着,等会要不要去紫宸殿见皇上。”

威胁,孟德妃在名明明白白地威胁她!孟氏握有她的把柄,却没有去紫宸殿,而是来了永和宫,意欲何为?

她万万没有想到,孟德妃竟然如此狠毒!

她死死盯着孟德妃,就像毒蛇一样,只恨不得朝其喷出毒汁。她咬着牙齿,恨恨地说道:“孟氏!你不会有好报!你一定不得好死,不得好死!”

这些话语,孟德妃怎么会在意呢?生,她尚且不怕,怎么会怕死?

她凉凉地说道:“不用姐姐操心了,妹妹不会有这样的时候。倒是姐姐,您想好了吗?是保住自己呢还是保住七殿下?哦,应该问,姐姐是想保太子呢还是保七殿下?”

没错,孟德妃来永和宫、耐着性子和淑妃说话,并不是想看笑话那么简单。她发现了蒋妘死因的端倪,以此要挟淑妃作出选择,要她舍弃一个儿子!

不然,她就要去紫宸殿告发是淑妃杀害蒋妘的。若是淑妃出了事,太子也会受牵连。——摆在淑妃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不管淑妃做什么选择,都会痛不欲生。

在孟德妃看来,要让淑妃死,有的是手段。但要让淑妃生不如死,那才需要有真本事。

她要淑妃亲手剜掉心头肉,要让淑妃永远不得安宁,要让淑妃一想到儿子就犹如凌迟,要让淑妃承受亲生儿子的怨恨诅咒。

如此,方能解她心头之恨。方能,对得住她永不可能孕育之恨!

看到淑妃夜叉恶鬼般的脸,孟德妃“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得眼睛都湿润了,然后拂袖离开了永和宫。

宫内的青萝神色惨白,喃喃地说道:“娘娘,不可中计,不可中计……”

在太子和七殿下之间,娘娘会选择谁,一目了然。殿下现在已经被皇上关起来了,难道,还要被亲生母亲舍弃吗?

无论青萝如何哀求,淑妃都无动于衷。当天晚上,淑妃的选择便送到了紫宸殿……

☆、510章 真狠

淑妃往紫宸殿递了消息,道深感有罪、不察七殿下受奴才蒙蔽,自知无颜面度皇上,故恳请出宫礼佛、以赎己罪;同时,请求皇上明察七皇子之事,致大公无私情……

淑妃这番话语,出乎很多人意料,就连崇德帝听了,都露出了愕然神色。

淑妃的意思是说,太子吐血昏迷一事,的确和七皇子府有关。唔,受奴才蒙蔽,想必就是七皇子受长史祝虞所蒙蔽,才会做出那么多事,才请皇上开恩。

面对郑杏林的指控,七皇子不断呼喊着冤枉,太子只是不发一言,但七皇子的生母淑妃,却相信了这些事情是七皇子所为?

太诡异了。

而且,受奴才蒙蔽这句话也甚有门道。祝虞是内侍出身,能与蒋妘有什么关系?若是蒋妘与七皇子府有关系,那么就只能是和七皇子有关,而不是与一个内侍有牵扯。

崇德帝想来想去,都觉得这番话语不应该是淑妃说出来的。淑妃是最看重太子,但对老七是最疼爱的,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弃了他呢?

是的,在崇德帝看来,在所有人看来,淑妃递了这些话,就是舍弃了七皇子。亲生母亲,舍弃了自己的儿子,的确让人意外。

淑妃为何会这么做呢?崇德帝想不明白,也不太想明白。

宫中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他无法再劳心伤神。况且,一想到淑妃,他就会想起淑妃刚刚落掉的胎。

就这样没有了,他曾极为期待的,昭示着自己精力旺盛的存在,没有了。

最后,崇德帝只能这样说道:“传朕旨意,令淑妃好好养身体。余事,朕自有分寸。”

至于淑妃出宫礼佛什么的,崇德帝当然不会应允。

听说宫中的动静之后。顾琰不由得感叹道:“德妃真狠,淑妃也真狠!宫中的女人每个都不简单!”

德妃去了永和宫一趟,淑妃就让紫宸殿递了话。这当中,必是德妃拿住了淑妃什么把柄。而淑妃不得不妥协。

太宗朝时,安王谋反事败,其母凌贤妃告其不孝断绝母子情分,乃是为了保自身。现在淑妃这么做,道理便是如此。

宫中的女人。在趋利避害上,永远有着恰当的选择。

只是,月白还是不明白,便问道:“姑娘,若是德妃握着淑妃的把柄,为何不直接告诉皇上呢?”

对此,顾琰笑笑道:“我也不甚明了。或许德妃握着的把柄不够,又或许,她根本就没有淑妃的把柄?大概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了。”

顾琰从来不敢小觑宫中的女人,德妃和淑妃这一次过招。更让她审慎。

宫外的七皇子府,已经多了虎贲士兵在守着,七皇子的进出,被限制了。青萝所说的被关起来,就是如此。

七皇子是皇家血脉,就算查到了确切的事实,都不会被囚禁在天牢。更何况,七皇子还在被查当中?

朦胧月色下,一个官员来到了七皇子府,并且顺利进入府中见到了七皇子。——这个官员。是彭贻芳。

不得不说,这个人擅测人心,他只是在太子面前说了一句:“以期探知更多内情”,再在皇上面前说一句“循太子之意”。就顺利得到了应允,如愿来到了这里。

他来见七皇子,是将淑妃的选择告知,也是想听七皇子接下来的安排。

“殿下,风雨已至,恐难再干身了。殿下。情况大大不利,臣恐怕……”彭贻芳如此说道。

彭贻芳没有想到淑妃会这么狠心,竟然舍弃了殿下。还有郑杏林的供词,这一次,殿下怎么脱身?

与他的心急焦虑不同,七皇子反而十分平静,平静得太不寻常了,与之前在紫宸殿内慌乱的他,判若两人。

只见他笑笑道:“不用着急,不管郑杏林和母妃说了什么,本殿下都没有亲自做过,怕什么?”

与郑杏林联系的,是祝虞;杀蒋妘的,是母妃。他根本从来没沾手,又何来证据?没有证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被父皇和母妃舍弃。在过去,父皇和母妃一直是这么做的,有何不同?

见到彭贻芳不明,朱宣信笑容更深了,还劝慰道:“放心吧,我已经有应对了,且等着便是。”

父皇和母妃对他都这么狠……他自己,能对自己更狠!况且,他还有别的底牌,总能有再起的时候。

且说,郑杏林已经被关在天牢了,他自身的罪,是怎么都洗不干净了。他在紫宸殿中的那些指证,除了有一个确切的祝虞之外,并没有七皇子的证据。

祝虞虽然是七皇子最器重的人,但他毕竟不是七皇子。现如今,祝虞已经在天牢招认,一切都是他做的。买通郑杏林、与蒋妘勾结谋害太子的人,都是他,七殿下并不知情。

据他所说,他之所以如此憎恨太子,是因为太子嘲笑过他是废人。为了报复,他找到蒋妘,恰好蒋妘也因此对太子怨恨,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就做了这么多事。

在说到蒋妘被杀时,祝虞眼中带泪,道一定是东宫的人下手的,不然她不会死。

到了这个时候,祝虞还要咬东宫一口,可见对太子怨恨之深。

当邵连蘅看到这些供词时,差点想哭了。他既不删减也不添加,如实上呈了崇德帝,小心翼翼等待着皇上的旨意。

祝虞的供词,有一些话是绝对不能传出去的,就是蒋妘谋害太子的原因。废人,这说明了太子不能人道,但先前太子妃有过身孕,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邵连蘅私下问了东宫的彤史,才知道太子行房记录只有一次,而且还是与蒋良娣的一次。现在,东宫的另一个良娣何氏,还是完璧之身。

这……这……难道太子“不行”,才是东宫这一场灾祸的根源?

邵连蘅在颤抖凌乱之后,觉得自己脑洞开得大了。这等荒谬可笑的事,不会是真的吧?

崇德帝还来得及有指示,虎贲士兵就来禀,道七殿下出事了!

☆、511章 不僵

七皇子出事了,就在彭贻芳在询问更多内情的时候,七皇子嘶吼着说了一句:“本殿下宁愿死,也不愿意受冤屈!”

彭贻芳惊惧之下,来不及阻止,就看到七皇子死命地去撞尖锐的桌角,之后就是鲜血喷射,怎么止都止不住了。

据太医所说,七殿下重创了额角,现在是进气少出气多,能不能保住性命,就看七殿下能不能熬过今晚了。

听了太医的话语,崇德帝沉默了。他以为,这是老七的苦肉计,是为了博取同情恻隐,但苦肉计是真死的吗?若是老七过不了今晚,那还谈什么计谋?

这么凶险的情况、生死未卜,说明老七一心求死、根本就顾不得别的事情,遑论安排计划了。

崇德帝尚在怔忪间,淑妃便跌跌撞撞地冲进紫宸殿,跪趴在殿中大哭道:“皇上,是我们逼信儿去死的啊,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亲手逼自己的孩儿去死!他百口莫辩,就只剩一死了……”

此时淑妃鬓发凌乱,外袍胡乱披着,面容惨白,举止几若癫狂,根本没平时的端庄雍容,乍一看像是哪里来的疯妇。

她错乱的话语,崇德帝竟全部听清楚了,也听进去了。随后便感到心一阵阵刺痛,淑妃说得没有错,若老七真的死了,身为父母的他们,难辞其咎。

这世上,有亲手推自己儿子去死的父母吗?基本没有的。就算崇德帝是冷血帝王,就算淑妃是自私宫妃,他们都没想过这样做。

崇德帝不知道说什么了,由太子吐血昏迷扰攘到现在,这一刻,崇德帝真的累了。

沙漏在一点点落下,到了卯时时分,在七皇子府一夜没有睡的两位太医,终于松了一口气,也可以擦去额角的汗水了。

在经历了数个时辰救治之后、在几度即将没气之后。七皇子的呼吸渐趋平缓,这说明,七殿下度过了最凶险的时候。虽然他还没有醒过来,但已无性命大碍了。

这也意味着。两位太医的项上人头保住了。他们奉王令前来紫宸殿诊治的时候,皇上并没有交代要尽心尽力,只是说了一句:“若是七殿下救不回来,你们就下去再为他诊治吧。”

如今,两位太医想起这话都觉得后颈凉飕飕的。幸好,七殿下福大命大,挺过来了。

消息传到宫中的时候,睁了一夜眼睛的淑妃喜极而泣;睡得并不安稳的崇德帝,不觉松了眉头。

人没有死去,就是好的。但人没死去,事情始终还是要解决的。

于是,崇德帝召来了郑时雍。

在崇德帝看来,在几位中枢大神之中,方集馨最懂他心意。办的事情多能让他心中舒坦,但方集馨已经废了;裴公辅与王璋出自世家,能力不缺,然缺了些纯心;至于朱有洛,就是纯粹为了平衡才放到这个位置上的,没太大大的用处。

因此,近来崇德帝最器重、最信任的人,是尚书左仆射郑时雍。在他看来,郑时雍也是最有能力的,可以为他解决疑难问题。

如今这个事。他就想到了郑时雍。

崇德帝叹息了一声,显出倦容,说道:“昨晚七皇子府出事后,朕才惊觉。朕的皇子虽然多,但成年的皇子就那么几个了。”

皇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掉自己众多叔父兄弟,哪怕他们毫无过错;但轮到自己的皇子时,他就做不到这样了。

郑时雍很想恭敬回一句皇上春秋鼎盛、皇子会陆续成年的的,但他没有说。他知道皇上想听的不是这些话。

皇上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显然是因为近日的事劳心。在郑时雍看来,东宫这一事,关联得太大了,东宫良娣、尚药局、陈家、几个皇子,全部都牵涉其中。

此外,还有西盛,太子出事或许还是西盛所为。可以说,这事波及到国朝里里外外。

郑时雍推断,再查下去,只会牵扯出更多的人、更深的事,而且也不会查出什么结果。

这么多人、这么多事错杂在一起,具体的真相已很难理清了,只会越来越混乱,他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他回道:“皇上,臣以为,应该了结此事了。太子吐血昏迷,五殿下和七殿下差点死去,损伤太大了,就到此为止吧。”

郑时雍的话语,正合崇德帝心意。这一切纷纷扰扰,是要停止了。但怎么个止法呢?

这一点,郑时雍在来紫宸殿前,已经有了对策,便回道:“东宫出事,是郑杏林与祝虞所为。这两个人勾结起来,利用了蒋妘,事后还杀了蒋妘灭口。经查探,郑杏林和祝虞都是西盛潜伏在大定的细作,意图对大定不利。皇上,不知臣说得对不对?”

说白了,郑时雍的平息对策,就是将所有事情都推到西盛身上。至于他为何会将这些事推到西盛,那就体现了其深谋远虑。

郑时雍从鸿胪寺的密报中得知,西盛细作动作越来越频繁了;西疆卫送来的军报当中,也提到了边境并不平静,似西盛有调兵之举,再加上雾岭矿脉的事,都让郑时雍有一种危险的感觉。

他猜想,大定和西盛之间的平静,不会持续太久了。现在他还不能判断西盛是否会大举动兵,但小的滋扰,肯定会陆续有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时雍不愿意朝中起更大的波澜了,不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