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铁血东南亚 > 第532章 箭箭穿心

第532章 箭箭穿心(1/2)

目录

孟加拉湾上空,一场别开生面的有人驾驶战机和无人机大战现在进行时,准确而言,称不上大战,虽然交战双方投入的战机数量多达两百余架,不过无人机这方毫无还手之力,任由空空导弹和机炮一边倒屠杀。

战场之下,“卡尔文森号”航母舰桥上,刘易斯少将手举望远镜,面无表情眺望。视线前方两三公里外,一架无人机尾部起火,伴随着呜咽低鸣声从高空斜线栽下,在空中划出一道无力的烟痕。

镜头移动,焦点紧跟无人机的轨迹,直至无人机消失在波谲浪诡的大洋平面,飞溅起一团水花。

刘易斯颇为恼火,舰队的预警体系出现了可怕的漏洞,居然让好几架无人机跟随返航的舰载机群混入核心空域,以致于暴露了“卡尔文森号”的行踪。上次“企业号”惨剧之前就有无人机在其附近空域盘旋侦察,结果引来了大秦空军的“飞豹”群,相信这次自己也被无人机定位了,并将信息发送回老巢。

“停止战机起降,全舰队进入防空状态。”

回头对传令兵喝道。尽管大秦空军在偷袭“企业号”时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他还是小心翼翼。天晓得那个总是出其不意的曾大帅又会耍什么花招。

果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他的担忧。

加尔各答总部发来急电,以杰克逊中将的名义所发,警告说部署在加尔各答的远程雷达捕捉到大秦境内有弹道导弹密集发射的踪迹,至少有二十枚,飞行方向正是航母战斗群所在的孟加拉湾。

弹道导弹打航母?!

刘易斯惊诧。随之疑窦丛生。江湖传说,汉龙国针对航母专门开发了一款秘密武器——东风21D型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年传得沸沸扬扬,有吓坏的,有将信将疑的,也有不以为然的,莫衷一是。作为航母指挥官,他持否认态度,弹道导弹向来打的固定目标,即便如此,落点散布还有数十上百米的偏差,遑论会移动的航母。

疑惑归疑惑,防空工作不可懈怠。

很快,宙斯盾雷达系统截获了三十多个在上百公里高空的不明飞行物。疑似弹道导弹的时速超过10马赫,气势汹汹向舰队大致方向扑来,中途航向还作了一次微调。

“右车三,全速前进!”刘易斯一边下令,一边研究海图,比划时间与空间。他的想法很直接,在导弹进入大气层前必须尽快离开目前位置,越远越好,让她扑空。

此时,电话响,杰克逊中将从加尔各答打来的。电话里,中将语气异样,几乎是在恳求,恳求他务必保住航母。

刘易斯始觉事态严重,怀疑总部早收到了关于东风21弹道导弹进驻大秦的情报,可能出于轻敌思想,又或者顾虑士气因素,总之没有对下发出过任何相关警告。

他站到了指挥系统的屏幕前,导弹接近了,情况逐渐明朗,有36枚导弹,明显分成6个群,方向各异。看来对手意图用6枚导弹对付一艘航母。

刘易斯对“宙斯盾”空防系统充满信心,区区6枚导弹而已,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饱和防御能力可达三位数,唯一棘手的是对方的速度,太快了,恐怕拦截成功率低到一成。

在刘易斯思索之时,各战舰的雷达已经在忙着扫描,计算拦截点。

忽然,屏幕出现不可置信的一幕,目标变魔术似的,一分为二,原本显示在屏幕上的36个点,摇身一变,数量翻倍。再过十数秒,又克隆出36个,一分钟之后,屏幕上布满了近两百个点。

关于东峰21的另一个绝招——诱饵弹的传说闪过刘易斯脑海。来自网络的分析,打航母的东峰21进入大气层前会连续释放角反射器迷惑“宙斯盾”系统,以减少被拦截的可能性。

有时传说并非空xue来风。太空中,东峰21C导弹一边下降高度一边放出诱饵,完成这一程序,弹载雷达开启,扫描。

由于得到了一次中继制导,大约95%导弹准确飞临猎物附近空域,弹载雷达轻易捕获到航母的反射雷达波。

东峰21C导弹纷纷降入大气层,俯冲,如流星坠地,风驰电掣。同时,诱饵弹带着高速惯性下冲掩护。

刘易斯害怕了,着急了。偏偏除了徒劳的机动外又无计可施,太空外进入地球大气层的物体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高温电离空气,在物体前进表面形成电离层。雷达是无法探测到电离层的,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导弹绝对的“隐形”,“宙斯盾”系统暂时失明。

希望寄托在低空阶段电离层消失至击中航母这段时间,运气与“宙斯盾”系统的效率决定航母的生死,其中运气占9成。匆忙之间,“宙斯盾”系统引导的标准2,标准3的拦截成功率是多少神仙也挠头。

随着时间推移,大气密度起了作用,电离层消失,并减缓了导弹的劲头,此时导弹位于40公里高空,速度依旧惊人,7到8马赫,旋转着,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朝航母砸下。

“宙斯盾”开始发威,一枚枚“标准2”,“标准3”升空,实施无差别拦截。面对7到8倍音速的导弹,效果异常惨淡,三分之二错失目标。更可怕的是,与“卡尔文森号”航母对阵的是大秦唯一的一个东峰21D旅,较之东峰21C,升级版的D型在末段会变轨,大致等于我们常说的神躲避技术,轻巧一闪,闪过“宙斯盾”精心测算的拦截点,于是,“标准2”“标准3”们纷纷演绎昂贵版的刻舟求剑故事。

拦截失败那一刻,刘易斯少将面如死灰,歇斯底里传令急转弯,企图以此避开致命打击。确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高速垂直坠下的导弹很容易脱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