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小货郎 > 第142章 (1)

第142章 (1)(2/2)

目录

眼看着兴华府因为年轻人有干劲活力十足。

他们这些被留在海太城的小孩老人们,心里自然是感慨的。

现在知道自己有用,还能做事,大家都不嫌累的。

除了羽毛之外,海边的海贝他们也可以捡起来卖钱,纪彬一点点地抠唆着海太城的东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他简直要把海太城里里外外都利用干净才行。

海贝那些东西也是洗净的,羽毛自然也是。

谁知道这样一来,倒是让郑老四杂货摊受益,卖出不少皂角出去。

这些皂角还是从兴华府作坊进的,因为有纪彬的书信,那边给的价格还很便宜。

郑老四的老娘看着,眼睛都湿润了。

她家四个孩子,唯独最小的老四照顾她,剩下的人要么死了,要么跑了,可也是老四最辛苦过得也最不好。

都是因为她才拖累老四。

现在看着老四能赚到钱,心里别提多宽慰。

整个海太城因为纪彬动员起来,能捡羽毛的捡羽毛,能捡海贝的捡海贝。

但还是前者为主,可其中洗晒也很重要。

羽毛的品相更为关键。

好在这里的老者们有足够的耐心,这活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只要耐心细致,洗晒的时候不破坏羽毛就好。

甚至有个老人家,自己做细绒的小毛刷子,清洗羽毛也变得方便快捷。

在纪彬的鼓励下,很快有作坊重金买走这把小毛刷子,再以极低的价格卖到这边。

反正这极低的价格,是纪彬笑眯眯的看了那作坊老板一眼,价格立刻少了一倍。

现在海太城人手一把小刷子,细细地刷着羽毛。

而樊城主也没食言,羽毛换粮食,全都来府衙领就好。

按照纪彬的意思,当然不能直接给钱,直接给钱容易逐利,粮食反而能让大家更冷静。

最重要的是,还限制了每家交羽毛的数量,一两干羽毛换两斤粮食,一个月最多换二十两,也就是四十斤粮食。

这个数字不多不少,够老人家吃饱饭了。

樊城主这边的粮食,当然是问兴华府要的。

兴华府那边的情况可比海太城好太多,以前要钱要粮,那边还有点抠抠索索,可自从纪彬一到,这些都不是问题。

兴华府晁知府反正给得十分爽快。

毕竟他也知道,樊海钧这么做,肯定是有纪彬的授意。

而纪彬又是什么身份,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反正海太城那边再多粮食,能要多少?

现在粮价又不贵,他们兴华府的税收还一月比一月高。

这件事下来,纪彬虽然没出面,可樊海钧还是感受到纪彬的能量。

不是他的话,自己要东西能这么简单吗?

怪不得好多地方都说纪彬是财神爷。

他那连襟万知县也说过,邑伊县当地都喊纪彬是财神爷的。

之前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还有些不信,但现在真到自己身上,还能不信吗?

樊城主表示他举着双手一起信啊。

而且纪彬简直所有事一起抓,船务司的事在做,码头的在建,还在扶持本地民生。

从纪彬七月初五到海太城,如今是七月二十二,半个月时间,海太城在他手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樊城主甚至隐隐觉得,如果是纪彬管着海太城,说不定如今这里跟兴华府差不了多少。

这种人能不让樊城主敬佩吗。

给这种人当小弟,他当的心服口服。

虽然纪彬今年也才二十一,比他小了整整六岁,也怪不得圣人对纪彬那样特殊。

这些消息在樊海钧心里消化,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纪彬更加殷勤!

他要在纪彬身上多学点东西!

这才能造福百姓!

纪彬也并不吝啬,他跟樊城主相处,知道这人不是个小心眼的,也愿意帮忙。

以后船务司都在海太城,需要樊城主多多照顾。

说到底,纪彬也就是在其他事情正在进行的时候,抽个手出来而已。

海太城的变化看在很多人眼里。

特别是距离最近的兴华府,他们原本以为海太城真的没有希望,谁让能劳动都被兴华府吸引走,本地又没有什么特产。

但现在靠着捡羽毛,捡海贝也可以?

他们捡的海贝,有他们捞得快吗?

如今的兴华府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经过大半年的休养生息,很多地方已经十分稳定。

左右两边的小码头,人都称左码头,右码头,如果是人要上船去其他地方,或者送什么信件,那就去左边,左边的船更快更舒适,右边则是渔民出海捕鱼的去处。

中间的大码头,则是商船出海,这里也带旅客,但肯定不如左码头那边舒适,速度也会更慢一点。

但要说热闹,其实右码头不比大码头差。

因为右码头这边多少渔民从这出发回来,所以慢慢竟然形成集市,但凡有出海回来的渔民直接把收获的海鲜往两侧一摆,就会有各家过来购买,这可是最新鲜最好吃的海鲜啊!

看着鲍鱼鱿鱼,还活着呢!

至于偶尔捞上来的大海贝,开壳的时候总会有一堆人围观,若是里面有好的珠子,立刻就会被买走。

久而久之,甚至贝壳还没打开,就有人预定了,也是赌里面有没有珍珠,赌里面的珠子好不好看。

这样一来,右码头能不热闹吗。

这些东西都不需要官府刻意引导,只要维护好治安,让各家渔民不要占道,慢慢都会有生机活力。

至于大码头那边多是搬工跟船运人家,偶尔出去一次,那就是长长的船队。

特别是船队出发前几天,十几船都会在此停泊,场面非常壮观。

虽然跟其他码头比不了,但已经不错了。

兴华府本地百姓,什么时候见过这种场面,无不称赞兴华府的日子越来越好。

可不管纪彬还是晁知府,却知道兴华府的潜力还没激发十分之一,以后会更加厉害,变得让所有人都惊叹。

此时百里船送到汴京的海鲜已经到了汴京,十几万斤冰包裹着海鲜,从七月十二从兴华府出发,知道今日七月二十五到达,因为运输的迅速,冰块也保存得特别好。

所以这些海鲜到汴京的时候还活蹦乱跳。

虽说圣人想吃海鲜,根本不需要兴华府这边献殷勤。

但这也是兴华府平乱以后,头一次送东西过去,意义自然不同。

要知道在平乱之前,那边根本不跟汴京朝堂接触,在朝堂大臣眼中,那就是个不惹事的穷地方,也就这个想法而已。

谁能想到这一平乱立刻加深了联系。

哪个人不因为这件事称赞圣人,说这都是圣人功绩。

那肯定是新皇的功劳,当初去平乱的,都是他的人,那会他已经主持朝政有段时间了。

新皇见此也是挑挑眉,吩咐御膳房做海鲜,这里几百斤海鱼,还能分发给朝廷各家。

毕竟是深海的鱼肉,刺少味鲜,不管谁都要夸一句的。

可再看看纪彬送来的信件,又是要焦炭,又是要人手。

但能不给吗?给,只要纪彬要的,都拨下去。

新皇身边的内侍还有些不解。

纪彬费这么劲送那么多鱼来做什么。

新皇笑笑,能干什么,还不如让大臣们看看,兴华府这边很有用处,让汴京多关注关注。

只有多关注了,才能给予重视。

要纪彬来讲,也没那么复杂,他就是想来刷存在感而已。

他们这地方那么远,如果再不刷存在感的话,汴京那群人怎么记住他们呢,不记住他们,怎么要银子要东西呢。

之后怎么合理让他们帮自己宣传兴华府的东西?

反正这次送东西,让汴京龙颜大悦,又因为海鱼确实好吃,让兴华府稍微有点名气,在大家口中再也不是那个很乱的兴华府,而是变成大家心目中鱼肉海鲜还不错的地方。

这就是刷刷声望,有时候会更好办事。

这件事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巡盐使先来了。

之前就说过,因为原来知府私卖盐矿的事,新皇设置巡盐使一职,就是为了督查全国盐务。

如今兴华府就是第一站。

兴华府大大小小一共六个盐场,如今只开了半个,供应周边的百姓。

在八月初五巡盐使到了兴华府,开了三个盐场,允准兴华府不仅可以供应周边百姓,还能凭借盐券买卖。

这意思就是说,兴华府可以买卖官盐了!

要说卖盐的收入自然不用说,可以直接养活整个兴华府百姓。

只是重开盐场,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来了个巡盐使还会跟知府分权。

晁知府跟巡盐使忙得厉害,不过能让兴华府更富裕,这晁知府自然不会顾虑那么多。

赶紧开盐场吧,又多了个收入啊。

不过巡盐使忙着这边的事,还是私下打听了下纪彬。

这巡盐使是户部一派的人,跟谢阁老一脉和而不同,虽然新皇在潜邸的时候都已经追随,但很多时候意见都不一样。

之前大家有共同的敌人,那边矛盾还能掩盖得住,现在新皇登基,这势力纷争必不可少。

那户部也是位老臣了,巡盐使虽说是他的学生,可更像个纯臣,所以才会被新皇派到兴华府来,可情理上还会稍稍偏向户部尚书。

只能说里面的纠纷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说得完,更不是非黑即白,否则这些人也不能在官场上待这么久。

但不管他跟谁合,谁不合,都会对纪彬感兴趣。

谢阁老喜欢纪彬,那是欣赏他聪慧正直。

户部尚书觉得纪彬不错,那是因为纪彬能挣钱有远见。

不管哪方面讲,巡盐使对纪彬的关注自然多了很多。

按理说纪彬已经是正三品的官员,跟他这位巡盐使同级别,可毕竟那位是特准特许,跟他这种科举门第出来的不同,所以两者还没什么接触。

看纪彬的态度,应该也是不会主动过来。

甚至不会因为他是正三品的官员就对兴华府正四品晁知府的事指手画脚,这在很多人那都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这种从底层出来的官员,都会稳不住心态,被别人吹捧就飘飘然。

巡盐使虽然好奇,但也没想去招惹,毕竟为了他跟晁知府平级,他这个巡盐使也只不过是四品而已。

原本过来的时候,还要担心纪彬那边会不会压着他,没想到人家对他根本不感兴趣,一心在捣鼓出船务司。

晁知府好歹也当了大半年的知府,对这位身份尊贵的巡盐使有些了解,但他就当什么也不知道。

管他呢,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哪管这些人的弯弯绕绕。

现在的晁知府心里甚至隐隐觉得,在外面外放做官,似乎比汴京要自在的。

可这话却不能说出来,否则跟其他官员就不一样了。

并非人人都是纪彬,人人都可以与众不同。

晁知府只想操持好兴华府,顺便赶在年前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他今年三十四,最大的孩子七岁,原本以为兴华府太过贫苦,不好让妻儿跟着受累。

但现在条件好些了,这才开口接妻儿的事。

晁知府一边挂念兴华府百姓,一边挂念妻儿,这位巡盐使满腔朝堂争斗的心思,全都歇菜了。

好好做事吧!

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干什么!

纪彬当然知道巡盐使过来,也只是知道而已,江志乌革,乃至柴力都问他,要不要去兴华府看一眼。

纪彬的回答是:“看什么看,没意思。”

这是真的没意思。

他这边事情还多着呢。

最重要的是,眼看八月十号,他的船队应该已经到了汴京。

虽说一路上都收到书信,但毕竟自己没过去,还是不了解汴京的情况。

他这次运送二十多万斤的货物,其中大半都是自家的。

虽说酒跟刺绣十分有信心,陶罐丝绸也有信心。

但他也好,邓杉家,荆高庄,这都是早就小有名气的产业。

纪彬跟更担心的,还是小作坊的物件。

不知道那三十多家小作坊的物件能卖出去多少,哪些东西受欢迎,哪些东西不够好。

第一批船运,就会迫使很多作坊转型,但也会有很多作坊跟着发财,就看这次的了。

八月初十,汴京码头。

汴京的码头船只排成长队,舳船昼夜不断,南来北往的货物都会运送到此。

说句丝毫不夸大的话,每月到这里的大小船只数以万计,货物更是极多。

所以不是好卖的货物,根本在这里做不下去。

汴京皇城里的人什么没见过,什么好东西没玩过,你东西若是好,圣人都会差人来买,东西做得不好,很快就会消失在集市之上。

经过经久不衰的,必然有其本事。

就算汴京物件厮杀得如此厉害,每日还是有不少人船商怀揣发财梦想到达此处。

曾经有个玉石商人,拿了几块好不容易弄来的石头,直接卖出千两银子,一夜暴富的传闻,现在还在坊间流传。

在汴京这种富贵地,如此的传闻还有很多。

也怪不得大家争先恐后往汴京送新奇物件。

汴京城内的百姓自称骄民,更是有道理的。

反正纪彬的两艘船,甚至是前边骆家八艘船到宽阔的码头时都在排队,而且在茫茫船只里丝毫不起眼。

平老板此时却带着管家到了此处,先跟骆家主道谢之后,也就没有旁的言语了,骆家主经常走水运,根本不需要平老板招待,他家在汴京也是有落脚的地方。

平老板自然不会多此一举安排骆家人,他只要安排好纪彬的船队就行。

他跟纪彬早就达成合作,纪彬运货,他来卖货,以自己的人脉为宿勤郡,兴华府的货物打开一条销路。

平老板是最了解纪彬的,这位从来不会做没把握的事,能运过来的东西,肯定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排队大半天后,纪彬家两艘船的货物陆陆续续卸下来。

但是他们的船要马上离开,毕竟跟船上的人只管运输,真正售卖是平老板来。

大家也只是歇息个三四天,就要启程回去,再拉些汴京的物件回去,不跑空船,可这次也要快点回家,回去之后还要继续拉棉花。

他们的船队虽然刚刚建立,但还是很忙的!

话是这么说,可卢益赖亚还有纪舸,甚至护卫队长柳行都有些担心。

二十多万斤的货物直接给了平老板,真的不需要他们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