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雍正殡天(1/2)
养心殿的铜漏在子夜敲响第十二声。雍正帝的手指突然抓住林璃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她月白官服下的北斗纹刺青,眼中却泛起少见的清明:\"宁嘉,朕记得你说过,双季稻的根系要深扎三寸才能抗倒伏......\" 帝王的声音像散在冰面上的碎玉,殿内三十六盏长明灯突然齐明,将他衮服上的十二章纹照得雪亮。
林璃跪在御榻前,掌心的算筹被体温焐得温热:\"陛下,根系深扎的稻田已能抵御直隶的风沙。\" 她另一只手展开《钦定皇帝宪章》草本,绢帛边缘的北斗纹暗记与雍正帝腰间的玉佩遥相呼应,\"璟玥已在天坛演练祭天仪轨,弘历的登基诏书,就等您的朱砂御批。\"
雍正帝的目光掠过跪成两列的顾命大臣,张廷玉的朝珠上凝着霜花,鄂尔泰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大义觉迷录》扉页。帝王忽然轻笑,指尖划过宪章中 \"皇位传承需经六部九卿共议\" 的条款:\"你这是要朕做千古第一遭啊......\" 话未说完,喉头突然涌上腥甜,血沫溅在宪章的 \"天下为公\" 四字上,竟与朱砂批注浑然一体。
丑初刻的乾清宫,二十四个女官捧着鎏金烛台鱼贯而入,烛泪落在青砖上,竟凝成北斗状的冰花。弘历跪在御案前,手中狼毫悬在黄绫之上,笔尖颤抖着不敢落下。林璃轻轻按住他的手腕,袖中藏着的算筹在烛影里划出稳定的弧线:\"殿下可知,三年前直隶试种双季稻时,臣为何坚持让您亲自丈量稻田?\"
年轻的皇子抬头,眼中映着殿内高悬的 \"正大光明\" 匾,此刻匾上的北斗纹显影装置正发出微光:\"因为稻田的收成,比龙椅更能丈量天命。\" 他忽然想起随林璃巡视江南时,看见女织工们用算筹记录布匹的场景,那些在织机前穿梭的女子,袖口都绣着与宪章相同的北斗纹。
当雍正帝的朱批落在 \"弘历继位\" 四字上时,殿外突然传来三声鹤鸣 —— 这是绿萝卫控制的观星台信号,与三年前双季稻丰收时的天象完全一致。林璃向卫琳琅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即展开袖口的荧光蝶饰,将信号通过蒸汽管道传向九门,藏在城砖中的北斗纹灯次第亮起,在雪夜中连成璀璨的星河。
卯时三刻,太和殿的铜钟敲响登基大典的第一声。弘历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却在接过传国玉玺时,发现印纽上的螭龙纹旁,多了道细如发丝的算筹刻痕 —— 这是林璃连夜让天工院匠人镌刻的新标记,象征皇权与算筹治国的结合。
\"臣有本奏!\" 庄亲王的旧部、御史王大人突然冲出班列,手中《皇明祖训》被雪水洇湿,\"嫡长子继承乃祖制,焉能由女子随意篡改?\" 他的目光扫过宪章中 \"旁氏可继位\" 的条款,\"何况新君并非皇后所出......\"
林璃的冷笑打断了他的话,手中举起的密折在阳光下显形,正是八爷党与沙俄勾结的铁证:\"王大人可知,若按嫡长子制,弘时早已将贝加尔湖割让给沙俄?\" 她指向殿下的女官队列,卫琳琅捧着双季稻标本,陈墨竹抱着差分机模型,\"今日的大清,需要的不是血统纯正的天子,而是能让百姓吃饱饭、让算筹响遍天下的明君。\"
最具说服力的是宪章附件的《天命考》,里面用算筹详细推演了近百年的天象与农事:\"康熙五十年大旱,嫡长子胤禔治下饿殍遍野;雍正十年直隶丰收,恰是弘历督造防风障的年份。\" 林璃的算筹在玉阶上摆出清晰的对比曲线,\"天命不在宗祧,在民心;皇权不在嫡庶,在治绩。\"
午初刻的军机处,林璃将 \"顾命大臣\" 的玉笏拍在楠木案上,算筹与舆图在蒸汽台灯下闪烁冷光:\"即日起,设立 ' 国事共议堂 ',六部尚书与女官代表各执算筹,凡继位大事需过半数筹同意。\" 她望向窗外,神机营的燧发枪队正在更换刻有璟玥生辰八字的枪托,\"若有异议,不妨看看八爷党的结局。\"
鄂尔泰的手指划过宪章中 \"女官可参与共议\" 的条款,忽然想起三年前在乾清宫看见的双季稻染色体:\"郡主,此举恐遭宗室反弹。\" 林璃却展开绿萝卫的密报,上面列着二十三位支持宪章的亲王名单,每个名字旁都标着对应的封地赋税增长数据:\"当科尔沁亲王发现,新政让他的牧场多了三成战马,自然明白算筹比血统更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