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 > 第184章 信息共享

第184章 信息共享(2/2)

目录

战后的庆功宴上,张广泗向林璃举起斟满葡萄酒的玻璃盏:"郡主,张某从前以为情报是江湖伎俩,今日方知是护国神器。" 他指着宴席间穿梭的绿萝卫医官,她们正在用显微镜检查伤员的感染情况,"能不能派些算学好的女兵,教我们的斥候看懂地形图?"

趁热打铁,林璃推出《情报共享章程》:在各省设立 "北斗协理署",由地方官员与绿萝卫暗探共同值守;军队的斥候队统一配备天工院的 "方位测定仪",数据实时接入中枢舆图;就连科举考试,也新增了 "情报分析" 专科,培养既懂兵法又通算筹的复合型人才。

八爷党残余很快察觉了情报网络的变化。当他们试图用假商队引诱绿萝卫分兵,却发现每辆马车的车轴都被植入了盐晶追踪器,行踪在中枢舆图上清晰可见。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连街头茶馆的说书人,都在不经意间传播着经过加密的 "假情报"—— 这些看似寻常的故事,实则是绿萝卫的舆情迷惑术。

深冬的紫禁城裹着层青灰色的霜,铜鹤香炉腾起的白烟在暖阁中蜿蜒成河。雍正帝指尖抚过《情报共享成效表》泛黄的宣纸,朱批墨迹在 "边疆危机响应时间缩短七成" 处晕开,他重重叩响案头北斗纹镇纸,犀角雕成的勺柄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宁嘉,你这是把整个大清变成了会呼吸的情报网?"

林璃额角贴着冰凉的青砖,发间北斗纹银簪映着琉璃瓦漏下的残雪:"陛下,真正的信息共享,是让每个驿站的铜铃、每支军队的号角、每个百姓的炊烟,都成为这张网的节点。" 她想起三个月前在直隶驿站,亲眼看着驿卒将鸡毛信系在信鸽腿上,北斗纹信笺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如同撒向天际的密令。

春分时节的扬州,卫琳琅主持的 "情报协作大会" 将盐商会馆挤得水泄不通。十八省官员盯着陈墨竹手中的 "蒸汽情报整合机",黄铜齿轮咬合的声响惊飞檐下春燕。当冒着白雾的纸卷缓缓吐出各省风险评估报告,御史台王大人抚着花白胡须的手微微颤抖 —— 那上面不仅标注着匪患分布,甚至连运河水位异常都精确到时辰。会后,云南老驿丞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传讯鸽脖颈的银环,环上北斗纹在阳光下流转:"从前骑马跑半月的消息,现在靠这些带北斗纹的鸟儿飞,真好。"

天工院观星台的琉璃穹顶折射着星芒,林璃凝视舆图上数百个朱砂标记的情报节点。忽然想起初入嘉峪关那日,边塞烽火与漫天黄沙中,她接到的第一份用狼毫写在桑皮纸上的急报。此刻那些曾孤立的烽火台、隐秘的暗哨,都化作舆图上闪烁的北斗七星,当第一盏绘着二十八宿的孔明灯冉冉升空,灯面北斗纹与地面节点遥相呼应,古老城墙的砖石缝隙里,仿佛正涌动着新时代的脉搏。

黔东南的雨夜,阿莎的苗寨弟子们赤足踩过湿漉漉的石板路。她们哼唱的传讯歌谣带着独特的五声音阶,声波顺着刻有北斗纹的竹筒在山涧回荡。伦敦《泰晤士报》记者亨利?史密斯举着铜制望远镜,将这幕写进手记:"东方的情报网,如同他们的万里长城,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古老智慧,又跳动着现代文明的心跳。"

散会后的汪兆铭立于扬州码头,江风卷起他玄色长袍的下摆。二十艘挂着北斗纹灯笼的情报船正在解缆,船头破浪的声响惊起成群白鹭。他忽然想起师父林则徐说过的 "开眼看世界",此刻河面倒映的点点灯火,恰似银河倾泻人间,将整个帝国编织进崭新的时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