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 第1082章 借影刻石

第1082章 借影刻石(1/2)

目录

在泰山脚下,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子,叫“石湾村”。村里的人,祖祖辈辈都跟石头打交道,不是开山采石,就是凿石刻字。其中,最讲究的一门手艺,就是刻“石敢当”。

这“石敢当”可不是普通的石头。传说它能镇宅辟邪,挡住一切不干净的东西。但刻它,有个极玄乎的规矩:刻字的石匠,必须在午夜子时,去“借”守山人的影子来拓印。这影子,就是“石敢当”的魂。

为啥要借影子?老辈人说,守山人一辈子守着泰山,沾了山神的灵气,影子也跟着变得正、变得硬。用这样的影子拓出来的字,一笔一划都透着阳刚正气,刻在石碑上,那才叫一个“镇”得住。

借影的规矩也严。守山人得站得笔直,像棵松树,灯笼的光从正前方打来,影子投在铺好的宣纸上,不能有丝毫歪斜。石匠用墨笔小心翼翼地沿着影子的边缘描摹,这叫“描影”。描出来的影,就是“石敢当”三个字的雏形。影子要是歪了,哪怕只是一点点,刻出来的石碑就成了废品,别说驱邪,搞不好还会招来邪祟。

村里手艺最好的石匠,叫李老栓。他刻了一辈子“石敢当”,借影子的活儿,从没出过岔子。他常说:“心正,影才正。影子是心的模样。”

可李老栓有个徒弟,叫张三。这张三,人倒是机灵,手艺也学了个七八成,就是有个毛病——懒。让他上山选料,他挑离路口最近的;让他打磨石碑,他总想着省两道工序。李老栓没少骂他:“你小子,心是歪的,刻出来的石头站都站不直!”

张三嘴上应着,心里却不服气:“什么心正影正,我看就是老头子故弄玄虚。不就是拓个影子吗?哪有那么邪乎。”

这年秋天,村里一户富人家盖新房,点名要李老栓亲手刻一块上好的“石敢当”。不巧,李老栓前几天上山采石,闪了腰,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东家催得紧,李老栓没法,只好把这活儿交给了张三。

“三儿,”李老栓躺在床上,脸色蜡黄,一字一顿地叮嘱,“这活儿关系着一家的平安,半点马虎不得。今晚子时,你去找王老伯,他是咱们这几十年的守山人,身子骨最硬朗。记住,让他站直了,影子千万不能歪!”

“知道了,师父,您就放心养病吧!”张三满口答应,心里却打起了小算盘。

子时快到了,张三揣上笔墨和宣纸,磨磨蹭蹭地往山上走。秋风一吹,凉飕飕的,他缩了缩脖子,心里有点发怵。一想到要在这半夜三更去见那个不苟言笑的王老伯,他就更懒得动了。

“唉,反正就是个影子,谁的影子不是影子?非得是守山人的?”他一边走,一边嘀咕。

走到半山腰的岔路口,一阵酒气混杂着呼噜声传了过来。张三凑过去一看,原来是村里的“醉猫”赵五,喝得烂醉如泥,正靠在一棵大槐树下睡得正香。他身边还放着一个喝空了的酒葫芦。

张三眼睛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何不借他的影子?”

他左右看了看,四下无人,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他心里一阵窃喜:“王老伯的影子是正,可这赵五的影子,歪歪扭扭的,刻出来会怎么样?师父说会失去驱邪之力,可万一……万一有别的用处呢?反正东家也不知道我借了谁的影子,只要拓个形,我回去照样刻。”

这个懒念头一上来,就再也压不下去了。张三从怀里掏出火折子,点亮了随身带的灯笼。他把宣纸铺在赵五身边的平地上,调整着灯笼的角度。赵五睡得东倒西歪,影子也跟着七扭八歪,像个喝醉了酒的鬼影。

张三看着这滑稽的影子,心里直乐。他小心翼翼地用笔沿着影子描摹下来。这影子可真难描,一会儿胳膊长,一会儿腿短,活像一堆烂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张三总算把“醉影”描在了纸上。他卷起宣纸,吹熄灯笼,头也不回地溜下了山,心里还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

回到石匠铺,张三顾不上休息,连夜赶工。他按照纸上描摹的歪斜笔画,一锤一凿地刻了起来。这“石敢当”三个字,刻得是东倒西歪,毫无章法,看着就透着一股子酒气。刻完后,张三自己都觉得好笑,心想:“这哪是‘石敢当’,简直是‘醉敢当’。”

第二天,他把石碑送到了东家。东家一看,眉头就皱了起来:“张三,你这刻的什么玩意儿?字都站不稳,能驱邪吗?”

张三早就想好了说辞:“东家您有所不知,这叫‘醉拳’字体,看着歪,实则内有乾坤,专门对付那些难缠的邪祟,保证管用!”

东家半信半疑,但急着用,也只好让人把石碑砌在了院墙的转角处。

说来也怪,这石碑立起来之后,村里确实太平得很。那些传说中在夜里游荡的孤魂野鬼,好像都躲得远远的。东家心里高兴,还特意给张三包了个大红包。

张三这下更得意了,觉得自己打破了师父的“老规矩”,开创了“新门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