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人火启轮,帝息长歌(1/2)
晨曦初启,青光如织。
京城自南至北,一条通天的火纹正缓缓回旋,仿佛一条燃烧的河流,贯穿整个帝都。
宫阙瓦檐映着天光,宛若无数枚琉璃被镶嵌在金穹之下。风过御街,钟声悠长。
太子宁昭披上冕服,缓步登上丹墀。此刻,他并非以子之名,而是以帝之名,向天下宣布——圣局启世。
“以人心为脉,以万炁为火,以众志为城,以仁政为炉。”
他抬起手,掌中青光升腾,一道道符文在虚空中次第展开,融入天穹。
群臣齐跪。
大殿外,千百名百姓与学子也伏地叩首,齐声呼应:“愿以人火续天道!”
——
与此同时,西陲荒岭。
尘关立在崖顶,身披残甲,俯瞰脚下的封阵。那片被火焰炙烤过的土地,如今生出大片青藤,缠绕着古铜色的石碑。
他缓缓拔剑,将剑插入泥土中,低声道:“陛下,北疆不复血烟,西陲火止于脉。您教的誓言……我等未忘。”
风起,卷起他发间的霜白。火光深处,似有一抹人影在回望。
——
京城东南,文渊阁上。
苏若雪静坐书案前,案上堆满竹简与残卷。青烟袅袅中,她正为《玄朝一统志》增补新篇——
《圣局志》。
“……天玄三十九年,帝以火续世,太子继位,人火并生,民心为炉,天下归一。”
她的笔迹稳健而温和,行至末行时,忽然微顿。
窗外的风吹起一页旧纸,上头是宁凡当年亲书:“火可生民,亦可灭世。唯有仁心,能驭其锋。”
她抬起头,目光微湿。
“他早已写下结局。”
烛光晃动,仿佛那抹青影又在书阁中立着,安静看她。
苏若雪轻声道:“你若在,定笑我太多情。”
她放下笔,卷起长袖,将那句旧语誊于页末——
“凡心即火,民心即天。”
笔落之际,青符微光自纸上渗出,轻轻一闪,似在应和。
——
午后,长街鼓乐。
百姓自发聚集在朱雀门前,铺青绸,献香花。
有老者朗声道:“天启既定,圣火归脉,当为天玄立碑!”
此举无人指令,却众心所向。
泥瓦匠、樵夫、书生、妇孺,皆自愿携手修筑一块“人火碑”,碑上将刻下这一日——天玄三十九年三月初八,圣局启,民心合,玄火长。
青石尚未磨完,天上忽有微光洒落,落在碑心。
孩子们惊呼:“是火星!”
那火星坠地后,化为一点清光,镶嵌在碑中央,永不熄灭。
老村长叹息:“原来这火,也能照亮人间。”
——
夜幕。
宁昭登上宣德殿顶。
整个皇城灯火如昼,青纹仍在天穹缓缓旋转,已与星河相融。
他仰望着那一片星火,沉默许久。
耳边似又响起宁凡的声线,低沉如夜:“天下之治,在一心之安。”
宁昭闭上眼,低声道:“儿已悟。”
他转身,唤来近侍:“取笔来。”
案上铺好黄绢。
他蘸墨写下四行字:
“以众为心,以仁为律,以火为命,以恒为道。”
写完后,他将笔轻放,抬手掐诀,一缕微光自指尖流出,化为符印,印于书卷。
这卷书,便是新纪元的首章——《人火律》。
——
次日清晨,天玄皇朝正式颁布新律。
律旨开篇言:
“天之火不可驭,然人之心可明。以人火为序,以公心为度,凡治事者,当念众生。”
律文传至天下,引万民传诵。
工坊少年于夜灯下朗读,渔村老者在潮声里低念,连边疆牧场的蛮族,也在新学校里学写“人火”二字。
学官记于《蒙训录》曰:
“昔天火不息,今人火长生。此乃盛世之始,非终章也。”
——
东海海岸,海军新式舰队列阵。
穆烟玉披铠而立,目视海平线。海天一线间,云光映着青火,仿佛帝国的魂。
她伸手轻抚舰身,沉声道:“他让我们守的,不是疆土,而是这份光。”
身后百名年轻军官齐声应道:“誓以命守之!”
浪花拍岸,涛声如鼓。
她笑了,笑里带着一点疲惫,也带着释然。
“去吧,向更远的海。”
舰队启航,帆影如羽。晨光之下,旗帜烈烈,火光与海风交融。
——
当晚,皇城钟鼓齐鸣。
天际的青火终于缓缓沉下,融入地脉。
从此,玄朝进入“人火纪元”。
史官提笔,在《玄朝志·后记》中写下:
“天火既熄,人火初燃。帝宁凡以己续天,太子宁昭承道立纪。自此,万世之业,基于人心而非天命。”
墨迹方干,烛光忽明忽暗。
史官抬头,望向窗外,心中莫名一动——那天穹深处,似仍有微光闪烁,似有谁在注视。
——
离宫宁静。
一人身影披风立于庭前,白发掩眉,正将一株火红的石榴花插入瓶中。
苏若雪走来,轻声道:“又梦到了他们?”
宁凡转身,笑意温和:“梦里青光未散,倒比天上还亮。”
她莞尔,抬手替他理了理衣襟。
“如今的盛世,也够你放心的了。”
宁凡微微颔首,目光远望京城。
“这火,不该只属于我。”
两人相视而笑,风掠花影,灯火摇曳。
——
夜深,钟声再响。
天上星河缓缓转动,最后一缕青火坠入地心,点燃帝都地脉中微微闪光的火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