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节(2/2)
江舟和一个小伙子一起把那口大铜锅往下搬,坐在门口的刘诗萱丢开手里的一本图册就跑了过来,好奇地问:“到底是多大的锅啊?”
小丫头的目光落在还用包袱包裹着的大锅上,许是被大锅的体积惊到,眼睛一下就直了,也不说话,扭头就往楼上跑。
林海生先从楼上下来,指挥着几个小伙子擡来一张桌子放在房门口檐廊下,再把大锅安置在桌子上。包袱揭开,露出里面铮亮的黄铜色。
江舟啧啧称奇,“这该不是金的吧?”
林海生朗声笑起,“你就把它当成金的嘛!”
大家正围着锅看,刘诗萱拉着成星宇从楼上下来,两个人,一个兴冲冲,一个懒洋洋。刘诗萱指着包锅的浅黄色布,兴奋地问成星宇,“小舅舅,你快看看,这到底是不是你所说的槐染?”
成星宇看了路平安一眼,又漫不经心地看了看那块布,懒懒地说:“是。”
两人一问一答,不光是路平安,就连林海生也惊讶,他看着刘诗萱,问:“小姑娘,你知道槐染?”
刘诗萱一脸抑制不住的兴奋,眼睛紧紧盯着那块布,说:“我是听我小舅说的。他说你们这里以前流行一种用槐花染的布,那种布又黄又娇,很漂亮。”
林海生以一种看知己的眼光看向成星宇,冲他竖竖大拇指,感慨着说:“我果然没看错人。”
成星宇拉过一把椅子,懒懒散散地往上一跨,坐下来,下巴搁在椅子背儿上,说:“有什么啊?这就跟路家八大碗一样,听着名气很大,”说着,他瞟一眼在一边擦锅的路平安,故意提高声音,吐出四个字,“言过其实。”
正在仔细地给那块布拍照的刘诗萱就不同意了,立刻反驳,“什么呀?小舅,这叫民间技艺传承,并没有那么简单的。你不是都试过好几次了,一次也没染出这种娇艳的黄色来吗?”
成星宇内心独白:谁来收了我这大外甥女?她是个哑巴。
“对,”江舟补刀,“我作证,猩猩确实玩过,手都染成屎色了,都没把布染好。”
成星宇内心独白:这人是谁?我不认识他。
补完刀,江舟也拿起那块布仔细看着,不相信槐花能染出这么娇艳的黄色来。
他问林海生,“主任,这有点不可信啊。槐花是白色的啊,到底是谁那么聪明发明的用槐花染色啊?”
林海生微微一笑,看向正在一边默默擦锅的路平安,“这个,你得问平安。”
89.白蛇传
“平安,你来给大家说说。”
林海生一叫,路平安擦擦手,走过来,说:“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很久之前就已经学会用槐米染色了。《诗经绿衣》中说‘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其中的黄就是指用槐米染成的颜色。还有很著名的武强年画,据现存资料考证,画中所用红色颜料是用红花或石榴花熬制的,蓝色来自靛蓝草,黄色就来源于槐米,也就是未开的国槐花的蓓蕾。当然,我国古人智慧,发现可以用来染衣服的不单单只有这些,像核桃皮、板蓝根、茜草、栀子、冬瓜等等,都可以拿来做染料……”
路平安说得平常自然,不像引经据典,倒像是家长里短,侃侃而谈,在这四野春浓的向晚院落里,带点悠远的古意和禅机。
成星宇趴在椅子背儿上,歪着脑袋看着她,莫名其妙地,就消了对女人的怨,只觉的她身上有光,萤火一般,渺远微茫,却吸引着他,不断地探寻下去。他突然就萌发了一个奇想,她该不会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吧。
路平安的“博学”,简直另江舟刮目,他无比佩服地说:“安姐姐,我以为你只懂养蜜蜂,竟然还知道染布?”
路平安还没回答,林海生先笑了,“小江啊,关于这个槐染,平安绝对比咱们任何人都更有发言权。她姥姥家以前就是开小染坊的,专作槐染布,茶染布,核桃皮布。她妈妈就染的一手好布,尤其是槐染布,以前家里有供神的给神像披金,不是刘家的槐染布都不用呢。”
说到这里,林海生看向成星宇,接着说:“成总,我之前就有这么个想法,既然是搞民俗旅游开发,像这些几近失传的民间老技艺,咱们也可以开发传承起来。就比如说这槐染,咱们就可以弄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作坊,请一位老手艺传承人,带着游客亲自动手体验。又玩又学,既带动人气,也能顺带销售店里的成品。”
江舟立刻拍手附和,“这主意好!我赞成。”又一想,“主意是好,可是,请谁来做呢?安姐姐?”
林海生说:“平安的姥爷姥娘都已经过世了,两位舅舅都从事了其他行业,现在会这手艺的就只剩下平安她妈了。正好,平安,你妈不是因为腰疼还没跟顺丽一起出国吗?你现在就给她打个电话,就说是我说的,请她明天来村里一趟,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家祖传的老手艺。”
林海生刚说到这里,成星宇擡头看向路平安,“路老板,您母亲还在家吗?”
路平安没搭理他,对林海生说:“我妈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不大爱出门。这个槐染,我也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