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四章 三年(一)(2/2)
姬秋心痛地望着哇哇大哭的稚子,嘴里却说道:“孩儿为丈夫,当学勇武之气。”
矩子鬼面得意地哈哈大笑。倒是那霞,不高兴地搂紧孩子,一转身便躲去了南苑。
矩子鬼面随着姬秋进了东苑,甚是随意呷了一口浆后,问道:“阿秋,孩子已有两岁了,虽说有名,但终究无姓,你……”
姬秋垂下双眸,微笑道:“孩儿姓氏随我。”
她说姓氏随他!
矩子鬼面皱起了眉头。他坐立不安地扭动着,半晌后,叹道:“阿秋,你当真不愿嫁我么?”
姬秋擡起头来,温柔地看着他。
矩子鬼面一对上她这样的眼神,便挥了挥手,道:“休要如此看我,晦气!”
姬秋呵呵一笑。
这时,外面又传来孩子精力十足地哭声,正自尴尬的矩子鬼面当下把袖子一卷,大步朝外走去,高声喝道:“你这小儿,甚是喜哭,看我不揍你!”
只是,他堪堪才冲到外面,几乎是突然的,那咆哮声变成了细声细气的笑声,“孩儿,孩儿,你叫我一声阿父吧。叫了阿父,我就不揍你!”
听到这里,姬秋不免又摇头苦笑起来。眨眼间,已过了三年,想不到矩子鬼面对自己还未死心。
甚好,如矩子鬼面这样的当世丈夫,再是如何,却是不喜强求之事。
也幸亏这些年得他相护,自己母子才可安然度日。
姬秋伸了一个懒腰,清声喝道:“来人,告诉冬,我想到稻田看一看。”
“诺。”
冬现在代姬秋打理一应外在事务,而霞,则在姬秋临近生产之时便自告奋勇地前来照应她了。待到姬秋的孩儿落地,霞俨然已将这个如珠如玉的小人儿视为亲生的了。
对小儿,比起自己这个生身之母来,霞则更为娇宠。
虽然现下冬跟霞都是姬秋的长随,然,他们仍居住在村落中。冬不若霞,每日天明则至。他一般代姬秋主持外间事务,只是有事才会过来木苑这边。
侍仆前去找冬,一时还未回来。姬秋歪在榻几上,不由又想起自己重返陌阡之时的诸多事情来。
姬秋重回陌阡之时,冬与霞已然成亲。姬秋尤自记得,自己在他们的带领下再次前去拜会白叟之时,白叟似一早便料到她会再次回来。那位智者只是用甚是怜悯的眼神打量了姬秋许久,方长叹道,“伊水之北的密林,女郎或可暂住。”
其时,姬秋想起自己初见白叟之时,这位智者之言。
他说:“陌阡虽然僻远,然,却是女郎的生死福地。缘起缘灭之地,缘灭缘起之地呀。”
当时姬秋曾不置一笑,兜兜转转重新回到这里后,她却不由在心里感叹:虽说这情缘之事,命中早有注定。然,缘既已灭,又如何还能再起。
姬秋委实心中一直存有疑虑,想要请教于白叟。只是初来陌阡之时万事从头起,诸事待定,加之自己又有身孕,唯恐引人侧目招来重耳或是秦王,所以,一直便避居于自己的木苑之中。
直到她生下孩儿,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姬秋凝视着与重耳如出一辙的稚子,心中那股想要一窥命运方向的念头,便日益强烈起来。
“陪我去看看白叟罢。”
一夜无眠,翌日,霞刚至木苑,姬秋便淡淡说道。
谁知霞甚是诧异地瞪大双眼望着她,不解地反问:“白叟去岁寒冬之时便已西去,女郎不知么?”
姬秋怔住了。
她心中原本有太多未解之迷,要去向这位智者请教的,未想到白叟他竟然已经西去了。
霞见姬秋甚是失落,逐安慰道:“女郎休要伤心,白叟是智者,生时能卜能巫,造福苍生。便是死后,也必定是登极乐之界而去。”
姬秋怔怔地,半晌,复轻轻应道:“然。”
“白叟弥留之际曾叮嘱乡邻,伊水之北居有贵人,让乡邻若是遇上,自当尊之重之,不可怠慢。”
霞犹自喋喋不休地诉说,姬秋却木然地立在原处,一时大脑一片空白。
原来,所谓天机不可泄露便是如此!
“女郎要去稻田?”
姬秋尚沉浸在回忆之中,冬却来了。
姬秋点了点头,“现下已是六月,指不定什么时候便会来场暴雨,你陪我去看看水渠的情形如何了。”
“善!”
冬行事干脆,听了姬秋之言便率先走在前面引路,领着姬秋朝稻田走去。
姬秋虽说领地还在,然,姬地,她终究是回不去了。为了日后生计,更为了她的孩儿,姬秋早便有了主意,定要赚上千金万金的。
自生下姬欢之后,姬秋便开始琢磨起生财之道了。
姬秋当初离开曲时,便为自己留有退路。
早年,姬氏忠仆黧叟,在一次外出时路遇暴雨,大雨引起河水上涨,继而冲断桥梁。其时黧叟被河水冲出数十个村庄,所幸最终被乡民所救。然,暨氏一族包括姬秋,俱又为他已不在人世了。
后黧叟辗转回到姬秋身边时,姬秋便索性让他诈死,隐了下来,代她暗里打理自己积攒的产业。
再后来,姬秋仓促去了晋阳,其时她已有了不详之感,便嘱咐黧叟侯在曲,侍机而动。
未想到,姬秋与黧叟一别就是经年。便是黧叟之女,那自小便随侍在自己身侧的离子,现在也只能留在姬地,不能相见。
不过,虽是不能相见,姬秋却知道,以黧叟的老到,当年自己积攒的那些产业,应该还在。
是以,姬秋便拜托矩子鬼面去了一趟曲,一则是跟黧叟报个平安。另一则,则从黧叟那边调了些金过来。
矩子鬼面办事素来神通。待到姬欢过了百日之时,矩子鬼面不仅替姬秋从曲带回来百金,更为她从陌阡之外,买来奴仆百余人。
有了人,又有了钱,到处俱是可开垦之地,还何愁不能赚得千金万金!虽说,这靠地生财,远不如从商那般,金来得快。然,却没有风险,亦不用惧怕重耳或是秦王知道。
因在秦国时,姬秋从那一场大灾中看出了靠天吃天的弊端。是以,她让奴仆开垦荒地之余,便广挖水渠。
便是那粟米,也在姬秋的钻研之下采用深挖深种,多施肥,善用水之术,故而较之把种子随意撒在地上,天生土长的陌阡乡邻,姬秋开垦的土地,收获更多更好。